在《水浒传》这部“人才济济”的英雄谱里,有个问题一直很耐人寻味:**武松在柴进庄上住了一整年,为啥柴大官人愣是没发现这是个猛人?**这要是换成宋江、林冲那样的角色,一进庄就被热情款待,甚至被推荐工作,可武松在柴府,结果是庄客嫌他、东家冷淡他,临走时连杯饯别酒都没有。这种反差,不禁令人感叹:猛将也怕没舞台,英雄也怕被埋没。
但真相或许更复杂——武松之所以“藏在人堆里”,并不是柴进识人不清,而是他自己“能打不能处世”。
一、没名没姓,没人知道你是谁
柴进是个慷慨的好东道主,但他也是有眼力价的人。他并不是什么人都一视同仁,而是专门爱招待那种“有来头”的人。
林冲进庄时,书中说得很清楚:“那官人滚鞍下马,飞近前来,说道:‘柴进有失迎迓!’”一听说是东京禁军教头,柴进立马换了一副高规格接待的姿态。宋江来时更是夸张,柴进“拜在地下”,口称:“端的想杀柴进!甚风吹得到此!”
那武松是怎么介绍的?“这人是清河县人氏,姓武名松,排行第二。”一个地方小吏,既无封号也无名气,没有什么“打虎英雄”或者“行者”这样的名头,柴进怎么会高看他一眼?
在那个江湖里,没有背景、没有传说、没有外号的你,说自己是条汉子也没人信。就像一份简历上连学校、工作经历都没写,HR再仁义,也不会直接打电话说“你被录用了”。
二、没抓住机会,没舞台可表演
林冲能被柴进重用,不只是因为头衔响亮,更因为他有机会表现。当时庄上一个名叫洪教头的人不服气,说林冲就是个靠吃白食的草包,还连带着骂了柴进“识人不明”。
林冲一听就急了,当场就给洪教头一个“下马威”——一通拳脚,把那洪教头揍得口喷鲜血,躺地不起。柴进大喜,暗道这人有真本事,于是送银子、送衣服、写介绍信,铺好了后路。
武松有这样的舞台吗?没有。别说有洪教头找茬,庄上连只大虫都没跑来给他露一手的机会。若真有猛兽下山,武松早就一拳撂倒它,顺便把庄客的嘴也堵上了。
偏偏,这一年里武松既没有任务、也没有表现的舞台。他“蛰伏”得太真实了,以至于真的变成了“背景板”。
三、有点脾气,还不太会做人
更关键的是,武松在庄上不仅没刷出好感,反而把好感度一路刷到了负数。
书上写得明明白白:“次后在庄上,但吃醉了酒,性气刚,庄客有些管顾不到处,他便要下拳打他们。”说人话就是:喝了酒就耍横,别人没伺候到他,他就要动手。
你说你是猛人,结果成天喝酒打人,别人只会觉得你是个惹事的醉汉。庄客天天受气,自然去柴进面前打小报告。换作是谁,也得心里打个问号:“这人怎么像个闹事的汉子?”
柴进虽然义气,但也是个金主,他要养这么多人,要顾整体气氛。你一个外来户天天扰民,还没什么明显价值,那当然不能指望他把你捧在手心。
四、太刚了,不懂“低头”的艺术
武松是个非常有骨气的人,哪怕日子清苦,也不愿意低声下气,结果就是“既没立功,也没刷脸”,人缘还搞砸了。
可你看高俅,那可是后来做了太尉的大官,年轻时也一样落魄,还被赶出东京。可他在淮西寄人篱下三年,依附在柳大郎家,不仅没惹事,还拿到了临别时的盘缠和推荐信。
这说明什么?高俅虽然道德不高,但情商很高,知道“人在屋檐下,得先学会弯腰”。
武松要是能学到三成功夫,也不至于在柴府混了一年都无人赏识。
上图京剧《蜈蚣岭》,贵州京剧院杨炳旭饰演武松
五、柴进其实已经仁至义尽
柴进也不是毫无感情的东家。面对一个性子烈、又屡次惹事的住客,他没有赶走,已经是最大的宽容。
这一点从武松离庄后去阳谷县任职,也能看出端倪。他之所以能当上都头,背后有没有柴进的举荐,我们不得而知。但柴进至少没有落井下石,反而让他体体面面地离开,也算是给足了面子。
而等到打虎之后,武松一夜成名,再回到江湖之中,人们才知道这才是个真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