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小桃
“猕猴桃收完了,剩下的地咋办?”
“套种中药材,让土地‘活’起来!”
初夏时节,贵州省修文县谷堡镇平寨村驻村第一书记刘菁在平寨村柏枝组中药材育苗基地查看大叶滇黄精生长情况,“作为药食同源的养生食材,黄精还可以加工成黄精茶、黄精饼干、黄精面等产品,市场前景广阔。”
修文县是猕猴桃种植大县,目前种植规模超16万亩,居全国第三、全省第一。其中,平寨村猕猴桃种植面积达1万余亩。
修文猕猴桃种植。修文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这背后蕴含着巨大的资源开发潜力。”刘菁算了笔账,“按照今年市场行情推算,黄精生长四年的亩均利润达到7万元以上。”
当前,平寨村以“1+1”新型集体经济公司为主体,打造5亩黄精种植标准园区,进行林下种植试点,充分利用猕猴桃枝叶的遮阴优势和区域供水系统,有效降低种植成本。
为拓宽销路,平寨村还携手贵阳药用植物园,由该园在种苗、技术和销售方面提供支持。“通过试点带动,打通上下游流通渠道,让老百姓看到猕猴桃架下的特色产业前景,实现增收致富。”平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大斌说。
与平寨村林下黄精试点刚刚起步不同,索桥村的林下阳荷种植已步入正轨。
在索桥村村民潘虹的猕猴桃果园中,30亩阳荷植株长势喜人,清香四溢。
修文猕猴桃套种阳荷。修文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每次进到这片果林里,都感觉很凉快;特别是六七月的时候,体感温度起码要降3度左右。”潘虹坦言,索桥村地处猫跳河峡谷盆地,常年干旱少雨,把阳荷栽到猕猴桃林下,保持果园土层水分含量的同时,又节约了用水成本,一举两得!
据统计,推行猕猴桃林下作物种植后,果园地表湿度平均增加10%,每亩日均节约用水成本1-3元。
近年来,修文结合气候条件与产业基础实际,采用“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因地制宜推广“猕猴桃+药”“猕猴桃+菌”“猕猴桃+魔芋”等特色套种,盘活猕猴桃林下闲置土地资源。
截至去年,全县猕猴桃林下种植作物品种8种,种植面积达500亩,实现产值600万元。据测算,通过劳务合作,套种模式每亩带动2人以上就业,人均年增收3000余元。
在林下种植实现“一亩双收”的同时,修文县还将目光投向了林下养殖领域,探索“以种促养、种养结合”的立体农业新模式。
在六桶镇坪山村贵州罗氏果品开发有限公司产业园内,罗兴让捧起一抔猕猴桃树下的泥土查看土壤情况,两条深红色的蚯蚓在其间蠕动爬行。
修文猕猴桃林下蚯蚓养殖。修文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只要不清理养殖床,平时浇浇水,一次投苗便可‘终身收益’。”贵州罗氏果品负责人罗兴让表示,林下蚯蚓每隔40多天就能采收一批,销售给饲料加工厂和药材公司,供不应求。
去年9月,贵州罗氏果品在5亩猕猴桃林下搭建蚯蚓养殖试验田,利用当地养殖场的粪污养殖林下蚯蚓。“别看它个头小,本领大着哩!”
松土、清污、除草、施肥……“每亩每年可将150吨粪污转化为富含养分的‘蚯蚓肥’,既解决了养殖场粪污处理的‘老大难’,又促进果树生长、提升果实品质,真是一得两便!”罗兴让说。
修文县六桶镇坪山村林下蚯蚓养殖。修文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据悉,修文县作为贵阳市生猪保供基地之一,林下蚯蚓养殖将其产生的大量粪污“变废为宝”,在养殖业污染治理与猕猴桃产业提质增效之间架起了一座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