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Reddit上的一条帖子激起了澳洲网友的热议,大家纷纷分享那些深植于文化 中的“不成文社会规则”。
(图片来源:News)
据澳洲新闻集团报道,从交通礼仪到超市购物,从酒吧社交到邻里相处,勾勒出独 特的“澳式默契”。
在交通与公共空间方面,“绿灯头车加速责任”成为讨论的焦点。
网友们认为,如果 你是红绿灯前排的第一辆车,有责任尽快且安全通过路口,以便更多车辆在绿灯期 间通行。
这种“头车使命”被戏称为“堪比F1发车”。同时,司机间形成了独特的礼仪。让行或 礼让车道时,必须挥手致谢;在乡间道路上,司机相遇时同样需“抬手指示意”。
行人过街时,车辆应主动停车让行,而不是加速并挥手示意。
在公共交通场景中,“先下后上”原则被反复提及,同时禁止在公交、电梯及开放式 办公室大声打电话。
机场行李转盘前,网友建议“退后几米等候”,以免阻挡他人取行李。
在超市和日常消费中,超市购物包含许多“潜规则”:如果你的购物车满载,应主动 让携带少量物品的顾客先结账。
(图片来源:News)
结账时需自行取用分隔栏,而不用依赖下一位顾客。
遇到他人够不到货架高处的商 品时,应主动帮忙。
“归还购物车”被列为“基础美德”。
有网友笑称:不推回原位的人,大概会被列入社区“不受欢迎名单”。
在酒吧和社交场合,“排队点酒礼仪”备受重视:应留意谁排队最久,当酒保询问时 主动告知“这位兄弟先点”。
澳洲特色的“Shout文化”(轮流请客)也有规则:若接受了别人的请客,务必回 请;如果负担不起,就不要接受。
(图片来源:News)
在邻里和家庭聚会方面,“随手关门”和“代看房屋”成为共识。
邻居外出时,主动帮 忙收垃圾桶或修剪草坪被视为善举。
散步时,向路人道声“G'day”虽已不常见,但仍被认为是维系社区温度的方式。
家 庭聚会中,“做饭者不洗碗”成默认规则,而做客时即便主人说“不用带东西”,仍应 携带饮品,并将剩余酒水留下。
(图片来源:News)
在网友的讨论中,有人感慨这些规则“是澳式伙伴精神和幽默态度的体现”, 也有人调侃“部分规则堪比强迫症指南”。
从交通到邻里的细节规范,折射出澳洲社 会对“公共秩序”与“个体互助”的双重重视。
正如一位网友总结:这些未写入法律的规矩,才是让这个国家运转顺畅的真正“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