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10月29日,在以色列沙龙指挥官的指挥下,第22空降旅突如其来地越过边界,侵入位于埃及境内的西奈半岛,这一举动也因此拉开了第二次中东战争的序幕。紧接着,英国和法国相继加入了这场冲突,派兵前来占领战略要地——苏伊士运河。面对三国联军,埃及军队在战斗中遭受了严重损失,几乎全线失守西奈半岛,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尽管损失惨重,埃及在这场战争中却被视为胜利者。这究竟是为何呢?
一、双方战损数据对比
11月6日的午夜,以色列政府向外发布声明,宣称“西奈半岛战役已告一段落”。在短短几天的时间内,以色列军队成功占领了整个西奈半岛,令埃及军队损失高达1.1万人,这个数字包括伤亡和被俘人员,而以色列一方仅损失约1000人。随后,英法联军依据“火枪手计划”展开行动,损失人数为162人,但埃及军队的伤亡却超过2800人。从这些数据来看,埃及在战争中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不仅战斗中身亡或受伤人数惊人,还失去了大片领土西奈半岛。然而,这场战争的结果让人意想不到,埃及不仅成功收回了苏伊士运河和西奈半岛,还通过这一场冲突显著提升了国家的国际地位以及纳赛尔总统的威望。因此,从政治层面来看,埃及毫无疑问地成为了这场战争的胜者,而这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二、国际社会的反响
实际上,尽管英国、法国与以色列在军事实力上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这一行为却招致了国际舆论的强烈反对。11月1日,联合国大会召开紧急会议,通过了由美国提议的停火决议。两天之后,联合国再度召开会议,出具了措辞更为强烈的停火决议。此时,苏联也加入了这一国际事务,部长会议主席布尔加宁向英国、法国和以色列的领导人发出了“核威胁”,试图阻止军队继续行动。布尔加宁还给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写信,建议美苏两国共同出兵,制止这一冲突。美国对英、法的行动同样非常不满,艾森豪威尔不断对英国首相艾登施加压力,要求他们立刻停止军事行动。同时,美国还威胁如果不撤回军队,就会拒绝提供石油和财政支持。毫无疑问,在国际社会的背景下,尤其是美苏这两大国的影响力下,英法以色列三国最终选择了撤兵停战。
三、埃及赢得的胜利
从这场战争的结果来看,埃及获得的利益远远超过他们的损失。首先,在纳赛尔的领导下,埃及人民成功地挫败了西方国家试图推翻新政权、重新控制苏伊士运河的计划。经此一役,埃及终于重新掌控了苏伊士运河,彻底结束了长期以来被西方国家剥削和压迫的历史。其次,在与西方国家的较量中,纳赛尔的政治手腕展现出了卓越的策略,使得他赢得了阿拉伯人民的敬重,让开罗成为阿拉伯世界的政治和文化中心,极大提升了埃及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
总之,第二次中东战争与其他战争有着显著的不同:战场上的胜者未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胜利,而被视为失败者的埃及则凭借自身的努力、国际社会的支持,以及大国博弈的影响力,最终成功夺回了失去的领土和尊严。这一过程充分展现了政治的力量,战争的实质是政治的延续,最终都必须归于政治的调和。但在随后的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埃及却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彻底成为了失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