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世界围棋大赛会发现有个很有趣的现象,日本和韩国举办的世界围棋大赛都是由本国的支柱产业来举办的。而中国包括台湾地区的世界围棋大赛,则是由民营企业家来举办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这背后其实是不同的经济背景、文化传统和商业考量在起作用。
日本大企业赞助围棋世界大赛,主要有这么几个考虑:
提升国际形象与品牌声誉:像富士通、丰田这样的跨国公司,希望通过赞助围棋这项高雅且富有东方智慧的运动,来提升自己在国际上的品牌形象和文化品位。
深厚的历史渊源与氛围:围棋在日本有着非常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悠久的发展历史,早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棋道”文化和社会氛围。企业赞助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这种传统的支持和延续。
竞争与模仿效应:例如,在日本电器公司(NEC)成功赞助中日围棋擂台赛并造成巨大反响后,引起了富士通公司的关注,后者随后与日本棋院合作,创办了富士通杯世界围棋锦标赛。
民族自豪感的催化剂:韩国棋手在国际赛场上取得的辉煌成就,尤其是曹薰铉在首届应氏杯决赛中击败聂卫平夺冠,极大地激发了韩国的民族自豪感。许多韩国企业家受此鼓舞,愿意出资举办世界大赛,这为韩国围棋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经济支持。
“为国争光”的商业价值:韩国企业出资办赛,自然渴望本国棋手夺冠,这能证明韩国的能力和实力,从而反哺企业的品牌形象。若韩国棋手持续失利,企业赞助赛事的热情可能会减弱。
企业家个人情怀是重要驱动力:许多中国赛事的赞助商本身就是围棋爱好者。例如,应氏杯的应昌期先生、梦百合杯的倪张根先生、春兰杯的陶建幸先生等,他们出于对围棋的热爱而出资办赛,希望支持围棋事业的发展。
打造地区名片:一些地方政府或企业赞助赛事,旨在提升城市或地区的知名度和文化形象。例如,烂柯杯就是衢州市政府为了打造以文化体育为主题的城市名片而创办的。
综合效益考量:赞助围棋赛事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品牌美誉度,吸引特定消费群体。虽然围棋相对小众,但其受众往往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消费能力。
央企现在并不缺钱,但是央企的发展历程和中国围棋的辉煌历程遗憾的擦肩而过。 例如80年代聂棋圣横扫中日围棋擂台赛风靡全国的时候,围棋社会地位极高。但当时央企的效益并不是太好,一把手权力也受各种监督限制,国企也一直在深刻变革和改革之中。例如80年代的承包制、砸三铁、90年代国有职工下岗大改革和之后的国退民进的大改革。
另外,举办世界围棋大赛需要长期持续性的投入,也就是需要领导层保持长期的认可和坚持。而央企的领导会经常换届,新的领导未必喜欢围棋。相对而言,民营企业的领导人都是长期稳定的,反而适合举办围棋世界大赛。
所以在中国举办世界围棋大赛的,都是民企老板,都是聂卫平棋圣那一代的铁杆粉丝,都有很重的情怀在里面,利益反而是其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