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现自己真的好喜欢那种写起来篇幅很容易变长的选题,比如上一篇关于朝天宫的文章,全文6000多字;又比如这篇关于夫子庙的,就我下笔前构想出来的思路来看,篇幅也不会少。
但是没办法,今年春节以来,南京夫子庙真的太火了,火到让我觉得不写一写南京这个顶流实在是说不过去。要知道在这之前,我一直没想过要写夫子庙。
今年前4个月,南京文旅发布的任何数据都在诉说同一件事,南京夫子庙很火,还是全国级的那种。
就拿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来说,据大数据统计,4月29日零时至5月1日16时,全国景区游客量top10中,夫子庙在第二位。
在采取预约限流措施的情况下,“五一”假期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景区前4天客流共183万人次,其中夫子庙景区137.9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222.2%,比2019年同期增长20.1%。
也就是说,夫子庙比四年前更火了。
但五一假期的数据,只能体现今年南京夫子庙游客量的部分火热程度,要是和春节期间的数据连在一起看,你才能全面体会到夫子庙的火。
据此前腾讯文旅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春节期间,在全国百家知名的5A级景区中,南京夫子庙-秦淮风景名胜区跻身“全国5A级景区热度TOP10”榜首位,成为了全国春节期间热度最高的5A级景区。
其实我之前就知道,南京景区里,南京夫子庙一直都是很受游客欢迎的景点。但像今年这样,连续2次登榜全国热门景点排行榜前三,还是头一次见。
这不禁让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到底是什么原因,吸引着大量的游客来夫子庙玩?
当然,我整体还是挺喜欢夫子庙的。但也和很多南京人一样,对夫子庙过度的商业化,和扎堆的低端商业,抱有不小的反感。太过于商业化这一点,夫子庙其实也早已名声在外,来过的外地游客,有不少也会说出类似的评价。
但即便如此,每逢节假日和周末,夫子庙依然人挤人,似乎那些负面评论,一点也没给它带来影响。
这其实也反映出,夫子庙在国人心中早已拥有了任何事物都撼不动的地位。不管你怎么说它不好,还是有一堆人想来这里看看。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夫子庙取得了如此高的追捧?思来想去,这应该和夫子庙深厚的儒家文化,以及秦淮河那十足的市井气脱不了关系。
这两种文化,都是千年华夏文明的重要构成,深入国人骨髓。那么多人不远万里赶来夫子庙,或许也是为了看看,一出生就熟悉的文化,其实体是何种模样。
01 举世闻名的秦淮河文化
中国的江河湖海很多,但能够一直占据当代教科书大量篇幅;千百年来,能反复被古人吟诵、推崇的却屈指可数,华夏大地的两大母亲河—长江、黄河自然在列。除此之外,自古就是金陵城内河之一的秦淮河也算一个。
为何一条城市的内河,能够拥有如此高的待遇?这源于自六朝开始,秦淮河两岸缔造出的那长盛不衰的商业繁华,以及源源不断的风雅气韵。
作为南京人的母亲河,秦淮河实际上由内秦淮河和外秦淮河两段构成。以通济门为界限,秦淮河一分为二,一支为“内秦淮河”,从东水关入城,流过老城南后从西水关出城,全长约十里,即我们熟悉的“十里秦淮”;另一支在城外绕着城墙流淌,发挥护城河的作用,在水西门附近与内秦淮河合二为一,最终在三汊河汇入长江。
所以,千百年来,古代那些大文豪、大诗人们用经典诗句、名篇歌颂的,都是南京的内秦淮河。
早在3000年前,秦淮河就已是南京人的母亲河,也最先孕育出了南京的人类文明。
然后经过一千多年的持续开发和发展,到了六朝时期,作为首都的南京,自然也是当时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而秦淮河两岸也逐渐成为南京城最繁华的商业区,百业云集、市廛兴盛。
由于沿河景致不俗,外加距离六朝皇宫近,秦淮河两岸还是六朝一众高官望族的首选住宅区之一,比如因王导、谢安和王羲之闻名于世的乌衣巷;再加上凤凰台、桃叶渡头、朱雀桥等众多网红景点的加持。
此外,在古代,作为内河的秦淮河,也是南京城内河运的重要路线,吸引各类商贩、商贾来此做生意。种种条件叠加下,秦淮河成功踏上了它长盛不衰的繁华商业地之路。
秦淮河的繁华和热闹,吸引了大批文人骚客的慕名前来。在深深地被秦淮河震撼的同时,自然也就忍不住诗兴大发,写诗做文章来夸赞秦淮河的高度商业化,而秦淮河诗歌也应运而生。
秦淮河诗歌,顾名思义,就是指那些以秦淮河为主体而创作的诗歌。提到这类诗歌,相信很多国人都不陌生,因为有不少都上过我们的语文科本。其中最出名的要数唐代诗人杜牧写的《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值得提一嘴的是,秦淮诗歌的诞生和秦淮河成为南京城的中心商业区,时间上几乎一致,都在六朝时期。
而随着秦淮河诗歌的出现,也就是说早在1600多年前的六朝时期,秦淮河在向外“推广”自身繁华商业和市井气方面,就已经形成了一种完美的良性循环:
南京天生的帝王特质,将秦淮河推上中国古代商业区排行榜的顶流位置,而这种超高的商业名声,又在历朝历代中,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前来一睹风采;他们在看到秦淮河果然名不虚传后,再通过各种文字载体,进一步扩大秦淮河的影响力,于是又有更多的人慕名而来......
“秦淮有水水无情,还向金陵漾春色”(温庭筠)
“昨夜渡江何处宿,望中疑是秦淮”(苏轼)
“楼台见新月,灯火上双桥”(贺铸)
“蒋山青,秦淮碧”(萨都剌)
“秦淮水,红楼一带波如绮”(王士禛
“潮长波平岸,乌啼月满街”(潘高)
“赭白青黄墙砌石,门映碧溪流水”(郑燮)
“杨柳风千树,笙歌月一船”(顾梦游)
“只有秦淮一片月,溶溶无意照千秋”(弘历)……
在这个完美闭环里,底蕴深厚的南京城,是秦淮河的强力后盾,如果没有这连绵不绝的帝王气,秦淮河只能是昙花一现。但金陵城的帝王气,也只孕育出了一个秦淮河,所以如此看来,某方面来说,秦淮河也算是天选之河。
就这样,在历朝历代诞生的秦淮河诗歌潜移默化的影响下,秦淮河早已成为了我们历史文明中的一种不可磨灭的文化符号,甚至根植于每一代人的记忆里。
国人对于秦淮河的向往,虽不如对黄河、长江那样深厚,但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所以,每年每月每日每时每刻,总是有那么一波人,内心抱着相似的信仰和想法,聚集于秦淮河畔。
02 夫子庙的儒家文化
作为过去封建社会的主流国家意识形态,在千年的时间浸淫中,现如今,不管你承不承认,儒家文化都早已深入国人骨髓。
夫子庙的存在,本质上也是古代封建统治者们,为了进一步巩固儒家思想这一上层意识形态而建造的实体。因而截止到目前,全国的夫子庙其实非常多,几乎每个省份都会有好多个夫子庙,或者说孔庙、文庙一类的庙宇。
不过在我国众多夫子庙中,南京夫子庙则和北京孔庙、曲阜孔庙和吉林文庙一起,被尊称为四大文庙,并与上海城隍庙、苏州玄妙观和北京天桥为全国四大闹市。
问题来了!南京夫子庙是如何称为中国四大文庙之一的呢?这自然和儒家文化与统治阶层结合后,诞生出的最大精华—科举制度分不开。
据史料记载,南京夫子庙最早建于东晋咸康三年(337年),根据王导提议“治国以培育人材为重”,立太学于秦淮河南岸,当年只有学宫,并未建孔庙。也就是说,南京夫子庙已经有1600多年的历史了。
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在东晋学宫的基础上,扩建成孔庙并改立于秦淮河北岸,因祭奉孔夫子,故又称夫子庙。在学宫的前面建孔庙,目的是在于希望士子遵循先圣先贤之道,接受封建教化。
夫子庙学宫
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就在南京夫子庙东侧,江南贡院始建,当时只是金陵城的科举考场之一。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南京夫子庙升级为国子学,将上元、江宁两县学并入,后为应天府学,乡试、会试也皆集于南京举行。
因此,南京的县学、府学必须另建考棚。当时东边营的下江考棚,原为江宁县学考场,鸡鸣山下南京市政府大院是上元县县学考场。
明朝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南京为留都,考试仍在此按期举行,同时又继续派人扩建江南贡院。
经历代修缮扩建,江南贡院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清朝同治年间,仅考试号舍就有20644间,可接纳2万多名考生同时考试,加上附属建筑数百间,占地超过30余万平方米。
其时,江南贡院规模之大、占地之广,居中国各省贡院之冠,创中国古代科举考场之最,仅明清时期全国就有半数以上官员出自江南贡院,被誉为“中国古代官员的摇篮”。
因为江南贡院的存在,再加上自身国子学的身份,南京夫子庙也在明清时期,成功成为中国四大文庙之一。
如果说只有夫子庙,那南京夫子庙名气不会那么大。不过随着江南贡院的逐步壮大,使得古代学子梦寐以求的求学、科考、做官之路,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兑现。
在明清时期,年年都会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众多才子,因为各种考试聚集在南京夫子庙。这样看,在景区内竖起“天下文枢”这个牌坊,一点也不过分。
成为中国古代重要科举考场的南京夫子庙,自然是传播儒家文化的最佳场所之一。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会自然而然的吸引一大批读书人慕名而来。
一边是繁华风雅的秦淮河,一边是求学之路的终极之地。经过时间的沉淀后,本来很难相处融洽的两种特质:雅与俗,却在南京夫子庙景区内,实现了和睦共处。
因此,人们来这里看到的也正是:原来人世间的热闹与繁华,并非是求学过程中的绊脚石。这给人的是一种新的思想激发和正面反馈,可能也正因如此,南京夫子庙才会热闹了1600多年,并且继续热闹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