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记者 崔永焘 报道)5月的西宁新宁广场,民族舞步与现代韵律交织,传统曲艺共时尚潮流辉映。作为“生态、人文、融合、创新”主题的2025青海文化旅游节重要组成,青海省文化馆连续四天献上的“浪青海”系列展演,以鲜活的文化表达为盛会注入独特魅力,日均吸引上万群众驻足观赏。
自5月19日启幕以来,省文化馆搭建起流动的文化舞台。演出中,将藏族锅庄舞与现代街舞巧妙衔接,让观众在《格萨尔王》史诗说唱中感受千年传承,在少儿机械舞方阵里见证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来自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的《梯田谣》与互助土族自治县的《酩馏酒歌》形成山歌对话,20支乡村文艺队用方言俚语演绎的《尕老汉变奏曲》,让非遗元素焕发新生。
省文化馆老年大学的旗袍方阵演绎的《河湟丝韵》,将刺绣技艺融入舞蹈编排;器乐联奏中,鹰骨笛与电子合成器的对话,重现了茶马古道的声景记忆。“花儿”传承人与AI虚拟歌手隔空对唱《上去高山望平川》,传统赋格与数字旋律的交融引发万人共鸣。
“我们突破剧场围墙,让文化服务像格桑花般自然生长。”青海省文化馆负责人介绍,四场展演创新采用“非遗工坊+实景展演”模式,在歌舞间隙设置唐卡绘制、青绣体验区。统计显示,观众平均驻留时间达3.2小时,较传统演出延长1.5倍,带动周边非遗产品销售额突破80万元。
区别于常规文艺汇演,本次展演构建起立体传播矩阵。抖音平台#浪青海话题播放量突破2.3亿次,舞蹈《经幡之舞》被中国艺术研究院收录为“数字时代民族舞蹈创新案例”。令人瞩目的是,文化馆开发的AR观演系统,通过扫码即可获取每个节目的文化注解,让年轻观众在互动中读懂堆绣技艺里的空间美学。
今年的青海文化旅游节,呈现出显著转型:文化馆展演区70%节目由群众文艺团队创作,较往届提升40%;文旅融合指数监测显示,活动期间全省酒店预订量环比增长135%,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黄河石艺”体验游接待量创历史新高。这场没有围墙的文化盛宴,正在重塑高原文旅的体验维度——当七彩袖舞遇见无人机灯光秀,当民族唱法与电子音乐共振,青海正以创新姿态书写着新时代的文化答卷。
上一篇:今年将建成5条主题旅游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