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张洁/文 吴怡然/图
“无钱买鸡蛋,餐餐食海胆。”是南澳流传甚广的俗话。海胆作为营养价值高的美味食物,被“靠海吃海”的南澳人注入了勤劳与智慧,创作出多样以海胆为代表的当地美食,传承至今。其中,南澳海胆粽久负盛名,不仅入选市级非遗项目,更成为“深圳伴手礼”“深圳手信”及“圳品”,代表大鹏、代表深圳走上全球食客的餐桌。
现包的南澳海胆粽正在车间内等待装箱发货。
日前,“南澳海胆粽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长妹在“非遗工坊”内告诉记者,南天阁品牌南澳海胆粽已在华南地区的70多家沃尔玛超市上架,期待南澳海胆粽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特色美食名片,将南澳传统文化传播得更广、更远。
凭“一己之力”,将南澳海胆粽推向产业化发展
干净明亮的南澳海胆粽非遗工坊坐落在大鹏新区南澳街道南隆社区内,已经从事20多年餐饮行业的张长妹,提到海胆粽就显得神采奕奕,“海胆粽是疍家饮食文化的典型代表,我们从小就吃,渔民们对它有着很深的情怀。”
2003年端午节,彼时正在经营南天阁酒楼的张长妹“突发奇想”,亲手制作了300多个海胆粽回馈老顾客。“当时还担心他们不要,怕大家还是喜欢吃传统粽子。结果,尝过海胆粽的顾客纷纷要求付费加单,最后做到了1万多个。开始时包装都没有,后来才设计了这款初代包装。因为太受欢迎,海胆粽最后成为我们一年四季常态化生产的主打食品。”
此为南澳海胆粽“初代”包装,今年正好“21岁”。
随着南澳海胆粽的“走红”,海胆粽=南澳,渐渐成为大鹏一个深入人心的美食文化符号。2019年,“南澳海胆粽制作技艺”入选大鹏新区区级非遗项目,随后市里组织了新入选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到扬州大学研学。在那里,张长妹看到了许多当地非遗项目的老字号品牌,南澳海胆粽能否以流通市场的模式做大做强?能否让更多人品尝到这么有特色的传统美食?张长妹萌发了将南澳海胆粽产业化的想法。
“回到南澳,我提出了把海胆粽产业化的想法,结果亲戚朋友都反对,只有我先生支持。于是,我们两个人开始投入了大量心思。”2020年,南澳海胆粽的生产车间落成,品牌正式步入了产业化的新阶段。2021年,“南澳海胆粽制作技艺”入选深圳市非遗项目,并同时入选“深圳伴手礼”“深圳手信”,与光明乳鸽、公明腊肠等知名深圳特产齐名,机场及多个深圳手信专卖店均可购买,不断为深圳市民及世界各地游客送上来自南澳的美味。
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包粽子。
已有200多年历史,制作工艺传承至今
记者在工坊内看到,南澳海胆粽的炒料制作位于无菌车间内,两个师傅正对着一口大锅翻炒馅料,内含五花肉、海胆肉、瑶柱、虾米、萝卜丝、花生米、老葱头等调味料,“这个制作技艺已有200多年历史,为了丰富口感,我们现在加入了五花肉、瑶柱、虾米等。”张长妹向记者介绍,除了食材丰富,新鲜也是海胆粽好吃的秘诀之一。20多年来,她没使用过一斤冻肉,每天都要亲自去市场购买新鲜食材,每一个海胆也都是当天早晨从海边礁石缝现挖的。
老师傅正在翻炒粽子馅料。
“海胆养殖?几乎不可能。”关于坊间传闻现在的南澳海胆都是人工养殖一事,张长妹解释称,海胆对水质要求很高,只是为了保护海洋生态,南澳几个村之间达成共识,对捕捞野生海胆作业进行了划分区域统一管理。
左一为南澳海胆粽,还有大鹏鲍鱼粽、海鲜蛋黄鲜肉粽,出锅时香气四溢,吃起来肥美可口。
除了海胆要新鲜,粽子叶也是确保粽子好吃的关键。每天,张长妹要让工人去后山采摘新鲜芒叶,“我们的粽子全是就地取材,真正的原汁原味。”据介绍,南澳当地的芒叶呈细长型,为了更好地包裹粽子,南澳海胆粽的包法与传统三角形粽子不同,呈长方形。张长妹自豪地说,南澳海胆粽的回购率高达95%。
当日早晨新鲜捕捞的海胆被包入粽子内,粽子的芒叶也是新鲜采摘的。
采访间隙,一位老顾客来到工坊找张长妹唠家常,据了解,他吃“长妹的海胆粽”已有20年,和许多老顾客像朋友般地相处,也凸显了张长妹真诚待人、率真乐观的性格。
心系传统文化,打造湾区特色美食名片
“目前工坊有固定工作人员16名,还有一些临时工,都是村里的阿姨,经过统一培训后,忙时直接上岗。”工坊为南天阁南澳海胆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产能,并推动着南天阁走上了品牌化的道路,同时也为附近村民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推动当地经济与旅游业的发展。“游客来大鹏南澳玩,会买一些海胆粽带回家,我们也成为了大鹏的旅游名片”,张长妹笑着说道。
南澳海胆粽不仅是大鹏的美食名片,还为当地居民带来了大量就业机会。
2023年,张长妹的海胆粽生产车间被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深圳市乡村振兴和协作交流局共同授予“非遗工坊”称号,成为大鹏新区首批非遗工坊,也是全市11家非遗工坊之一。同年入选“圳品”的南澳海胆粽,如今已成为深圳的一张特色美食名片,家喻户晓。
据了解,南澳海胆粽车间目前一天最多能生产6万个粽子。“大家之所以喜欢我们的海胆粽,关键还是品质。”正是张长妹这份对产品出品的坚持、对传统手艺的坚守,让南澳海胆粽不断“出圈”,也为本土非遗项目产业化发展作出了先行示范。
记者在工坊看到,除了海胆粽,南天阁粽子系列还有海鲜蛋黄鲜肉粽、大鹏鲍鱼粽、瑶柱鲜肉粽、陈皮洗沙粽等,口味可谓老少皆宜。除了出品,产品包装也是张长妹的“得意之作”。如其中一款“及第高粽”的礼盒包装就印有代表大鹏的海浪、渔民习俗及深圳地标建筑,“凸显深圳与大鹏的元素,是我们对产品的巧思。”此外,祝愿高考学子高中的“状元高粽”、深圳蓝的深圳手信、深圳伴手礼等包装,也深受市民和游客欢迎。
张长妹正在向记者介绍“及第高粽”的包装设计理念。
将南澳海胆粽推向大众市场,只是张长妹的目标之一。据她介绍,大鹏人长期靠海生活,许多生产生活习俗传承至今,形成了以客家、疍家文化为主,大鹏独有的传统文化。传播大鹏当地传统文化,在张长妹看来是一个更加宏远的目标。
据资料显示,大鹏新区目前拥有18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是深圳市非遗项目集中的代表区域之一。而张长妹正在非遗工坊的隔壁打造“大鹏非遗技工学堂”,计划于今年下半年“开张”。该学堂集大鹏非遗陈列展示馆、非遗互动体验、非遗学术交流、非遗教育研学课堂、非遗展品展销多功能于一体,可容纳400至600人,有望作为非遗与旅游、体验与研学有机融合的创新示范基地,助力大鹏旅游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以后大家来大鹏,除了看风景吃美食,还可以来非遗学堂体验交流,又多一个旅游目的地了!”
关于未来规划,张长妹信心满满。为了让产能稳定发展,她在积极通过多个平台、渠道推广南澳海胆粽,包括参加各种展会、入校园开展手工活动等。“期待南澳海胆粽能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特色美食名片,将大鹏本土传统文化继续发扬光大。我相信会有这么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