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家乡的田野日记|林倩:南海乡风土记(草屿篇)
创始人
2025-11-25 09:02:25
0

南海乡风土记(草屿篇

作者:林倩,中国民俗学会会员

南海之行结束时,我拖了一麻袋的“磹(tán)毛”回家,熬煮了几大锅“磹毛”,回味着小时候最爱捣鼓的百味果冻饮。这些枯黄如短草的海生藻类又名草燕、海石花,生在礁岩滩,以南海产区最佳,也是我的心头好。吃饱喝足了,翻开田野笔记,方觉缓存在脑海里的信息已然忘了一大半。赶紧收收心,将可做文章的素材一一挑拣,余下这些碎片见闻补缀成衲,忝作一篇“夜航船”。

平潭草屿(图源:平潭融媒体)

南海,在福建平潭岛之南,有草屿、塘屿两大离岛,归属南海乡政府,岛民俗称“南海”。岛之以南,岛中之岛,本就自带神秘色彩。如愿采得几则故事,也是不枉此行。

草屿,古名“半山”,传说有神农传授村民种草治沙之法,荒岛披绿,得名“草屿”。草屿之“屿”,为闽方言的一个特征词,释义为“小岛”。“有船草屿,没船绝屿”,海况不佳时,这里就是一座“与世隔绝”的孤岛。所幸,草屿位置生得好,处在海坛海峡黄金水道上,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见诸历代针路、海图及海域志,为往来船只贴岸航行时航山望海的导航点和补给点。

图片出自《新编郑和航海图集》

草屿中西部以丘陵山地地貌为主,最高峰为洋雷顶,又名烟墩山,最高山海拔221.9米,以其明嘉靖年间遗留的烟墩遗址得名。山体横贯东西,最东为西尾顶,最西为半岭。中部山峦起伏,磹石嶙峋如球隆起,人称“狮头顶”,整座山谷如双狮戏球,镇守南海一隅。岛上有七村环海而栖,曰莲澳、西门(古名“西楼”)、岑兜、陈厝(古名:对面厝)、后坑、江尾(古名“港尾”)、普安下(古名“普庵下”),与《平潭县志》记载无异。追问其祖上,多为清乾隆前后从福清东瀚等地陆续迁来,有随军南下的,有避乱辗转多地卜居而来者,也有逐“渔”而至者。常闻古人对相地堪舆颇有讲究,即便是乱世流离失所或逃避战乱,也不敢马虎。草屿地下的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期的壳丘头文化遗迹、青铜时期的黄土仑文化遗迹。山地丘陵地带,近年来考古发掘了大量宋至清代的白瓷、青瓷碎片等。南宋的理学家熊禾在诗文别集《勿轩集》记曰:“……询之,则张氏之子名益,字以谦。问其世,则祖居海上之草屿,以儒学显,其积善有自矣。”又闻东坑村的村民前些年从废墟挖出两块石条构件,其中一件不知所踪,另一块石板条闲置在村道的井边,石条正面上有“井桥元符三年五月座”字样。元符三年(1100年),即北宋徽宗登基,朝廷大赦之年。如此看来,最晚在北宋时,草屿已有一定的居住人口和文教基础。而明以前的记忆缺失,另有一番故事。

图摄于2025年9月,石条长约1.7米,厚约30厘米,最宽处约37厘米,边缘隐约可见规则凹槽。上书“井桥元符三年五月座”字样。

尼庵与僧寺

在洋雷顶山的西北面,为狮头山麓,山脚形如“狮尾”延伸至莲澳村,人称“莲澳坪尾”。狮头山与莲澳、西门两村接壤,山腰凹陷处为西门村西的“庵底”,有尼姑庵古迹,村民曾在此挖掘了大铜钟及古庵建筑构建,而今旧址上只遗瓦砾、石柱等残垣断壁,字迹已无法辨认,另有一块年代不详的素作柱础。传闻,古寺中藏有三觝鼎两大缸银锭,为防盗寇,藏匿于海边。又闻“白马出没处,便是埋银处”。与我同行的老村民说,在清朝中期的夏夜,有村民看见两匹白马沿着山脚往海边跑,正要跟上时,白马却不见了踪影。

图摄于2025年9月,残垣上隐约有刻字

1993年,村民合力复建“南海寺”。庙中有石碑记曰,寺庙原名三宝寺,始建于清顺治五年,倾于嘉庆年间。香炉是原尼姑庵的双耳三足龙纹鼎,虽陈旧堆灰,难掩纹样之精美。听闻重建重修几经周折反复,先后请来一僧一尼主持事务,因地方偏僻,诸有不便,留不住人。眼见香火日益稀薄,神像金身凋零,令人唏嘘。

至于和尚寺,前文提及的“元符三年”字样的石板条,就是村民口中的古刹残垣。在当地人的带路下,我们寻至后坑村百礁湾附近的小山丘,石板条原就掩于这虬枝交错的从莽间。近年来,村民们挖井起坟修路,四处挖寻可用石料,而这块残垣,因字迹清晰,被有心人保留下来,躲过一劫。听老一辈人讲,这里曾有一座三落大、面朝南的大寺庙,旧时有僧人往来,庙前的田埂边,还有一口废弃的古井。明末清初,遭倭寇烧杀抢掠,寺庙被付之一炬。众信不忍,于戊子年的夏夜,请神出轿,竟在旧址处掘出了三鼎陶炉,拟于山上的东寨岭选址重建。可惜,陶炉破损不堪,已被村民遗弃。新址早已下了地基,却是因缘不足,重建未遂。西面尼庵东边寺,禅钟梵音南北客。到底是商旅跋涉的僧侣发现了草屿,还是往来泊船补给寄宿的商人供养了这一庵一庙?宋室的衣冠南渡,可曾在这片土地留有蛛丝?百年苦海沉浮,谁又说得清这些被历史撕去的一页里,藏了多少秘密。

“大王”带我来巡澳

昔日,平潭岛“光长石头不长草”,而草屿,则是树木稀疏,薪柴难求。所幸,大海的潮汐会带来“馈赠”,“巡澳”之俗从此而来。草屿四面环海,暗礁密布,好发飓风,往来船只遇险,则船具货物随流四散。我在周边沿海渔村调研时,听闻不少拾取难船货物的轶闻旧事,有说祖上有渔民潜水捡到金子发家致富的,也有因贪恋沉船货粮,却因食物发酵毒素扩散而丧命者。因此,宋代以来,历代朝廷有针对海难的救助和保护商人船主财产的法令。即便如此,也难防居民贪图小利,驾船捞拾。

草屿周边礁石密布(翻拍自《平潭海域志》)

回头说说潮汐带到海岸的漂流物,多是瓦砾、碎陶之类,也有漂流的竹木,晒干了便是每日的薪柴来源,也是“巡澳”的紧要之事。偶尔,海上作业时捞到木制神像,村民认为这是感天地之气“飞炉”而来的神明,按海边传统,需立庙供奉之;被带到海岸的,甚至还有海上的“好兄弟”。草屿的后坑村就有一处澳口叫“死人澳”,这骇人的澳名足以震慑那些对海洋之凶险一无所知之辈。对于罹难于海上的“好兄弟”,渔民会用传统仪式将其收敛安葬,使其安息。在南海乡及平潭各村落不乏祭祀“好兄弟”的庙宇。在与海洋互动时,人类总有相似的认知和充满敬畏的仪式表达,福建江浙沿海如此,东南亚等海岛国家和地区亦有此俗。

此前,我在翻阅《平潭县宫庙寺院概览》时,发现岛上的海神信仰中,除了大家所熟悉的妈祖、龙王,还有“巡海大王”“巡山大王”等,饶是有趣。在草屿,便有两座“巡海大王宫”,崇信者皆言可护佑海上平安,澳口平安。至于“巡山”,从海上看陆地,就不难理解。古代航海往返针路中,凡岛、屿、礁、山、石、岭、澳等,都是“望山”的航标。那些航海的老渔民,对周边的屿名、礁名、澳名,如数家珍,倒背如流。毕竟,在这看似平静的海面下,密集分布着十几处沉船遗址,密度之高、种类之多样、年代序列之完整堪称国内之最。另外一条台湾海峡水道,则是“十去六死三留一回头”。所谓的“向海而生”,不过是没有退路的选择。一个妈祖、龙王看不过来,还得有山大王、海大王、齐天大圣……多多益善,但求山海平安,顺风相送。

莲澳村的齐天府、天仙府和田公元帅府

巡海大王宫

怒涛中换一篓鲜腥

草屿的男人,几乎无不善水性者,远洋捕捞、海上养殖,向海讨吃是他们当仁不让的看家本领。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钓鱼岛附近采集“飞鱼卵”,到而今远航太平洋海域开展捕捞作业,在外兴业投资致富,后代留日留美的大有人在。

太平洋面的草席及飞鱼(源自网络)

而留守草屿的妇女们,是我见过最勤快的渔家女,做田园、接海、赶海一个不落。即便是大字不识的“青盲牛”,通晓基本的潮汐口诀,其生产半径便能包围着整片南海。每到特定的时令季节,她们三五成群,荡舟至岛礁磹尾,或是采挖礁生坛紫菜、耙磹毛(海石花),或是取龟足、壳螺、牡蛎……曾经,我也以为赶海是“扬帆采石华,挂席拾海月”,带着几分慵懒与惬意,听过当事人的描述,不禁倒吸一口凉气——

“前一段,有一个捡螺阿姨,人捡没了。”

“贪多挖点海货,没注意海水涨上来了,半干礁淹了。”

“紫菜滩更危险,浪大的位置,菜生得好。”

“但一不留神,腰带绳索没绑好,桩钉一歪,滑一下,人就没了。”

平潭“坛紫菜”,盛名在外,曾贵为朝廷贡品,“互相传买,勿得窃采”。民国版《平潭县志》记载了全岛99处(共104块)天然“紫菜滩”(俗作“紫菜磹”),旧契中还标明位置,以石灰划界。殷实人家陪嫁清单中,“紫菜磹”与房屋、店铺、澳地等同为不动产。民谚有云“一牛二白三塘四草”,指的就是平潭的牛山岛、白冰岛、塘屿、草屿四岛盛产坛菜,远近闻名。

菜农在草屿百礁湾磹菜磹“拍磹”

野生坛紫菜的采集作业异常凶险。好菜多迎着风口生长在悬崖险坡上,需以桩钉入石或卡于石缝间,并将绳索打结套于腰,踩着防滑的塑料鞋,小心翼翼地攀岩而下,徒手掏取。草屿的菜磹中就有“棺材滩”“棺材杠滩”“棺材尾滩”,从“磹”名中,即可窥其凶险,这也是野生坛紫菜价格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培育坛菜,需清理菜磹杂藻壳石,浇淋生石灰水,等待紫菜孢子附着生长,此为“做磹”(拍磹)作业。其中,数头水菜为上品,产量稀少,千金难求。二水和三水菜次之,家常以紫菜牡蛎煲作汤,鲜美异常,羡煞皇帝。

磹毛(海石花),虽知名度略低,也称得上是东南沿海一带的海中珍品,惠安、浦头一带的妇女常慕名来此采集。在陈厝村,我访谈了一位耙磹毛的杨姨,她是从隔壁的江尾村嫁到这里的。每年农历二月时,她与村中妇女顶着春寒,结伴搭船去找磹,用特制的铁耙,在长有磹毛的礁石上一点一点刮下来,装进竹篓中。受限于大小潮,每日可作业的时间短,需赶在潮水淹没半干礁前争分夺秒,采集季直至农历六月季尾结束。在南风多,雨水多的年份,磹毛长势喜人,而遇到雨水少、北风多的年份产量锐减。若是发起赤潮或有别的水体污染,则被“绞杀”殆尽,颗粒无收。可见,磹毛的收成好坏也是检验海水和丰年的晴雨表。

杨姨采集磹毛的基本装备(2025年6月摄)

新采的磹毛呈褐黑色,需反复淘洗曝晒,木槌反复捶打祛除附着的壳石杂物,直至磹毛漂成乳黄色,晒干即可存储。食用时,抓一把磹毛干草装入纱布中,一锅水,两滴醋,熬煮出胶,过滤冷却,佐以蜜果,便是一碗果冻样爽口的“海中燕窝”,岛民夏日的解暑良饮。临别前,杨姨意味深长地念叨着:“我讨了三十六年了,整整三十六年啊!”我愣了一下。三十六年是什么概念?是她的所有青春,是整整一代,是讨海众生相中的一页素描。明明,她们只是向海要了一瓢啊。这一篓的鲜腥,从怒涛岩礁中讨来,抵上年华,要得卑微,只为换一口粮。

普安下,在哪儿

普安下村在草屿以南,旧时人烟稀少,少有人问津。一说,族人将厝顶的长脊庵,从庵头多出来的部分锯下一小截,红布裹之,以求添丁、平安,故得名“普庵下”,“破四旧”时更名为“普安下”。

普安下村澳口全景(来源:平潭融媒体)

结缘此村,源于一次民间熟语收集。“福州莫逮普安下,普安下莫逮伊妳灶屋下”(“莫”:不;“逮”:及)。第一次从外村人口中听到这则“古语”时,便心生好奇,“普安下,在哪儿?”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乡村,能叫省城人都记住它的名字。

同行友人带我寻访了他的一位十多年未见的普安下故人。我们在他家的院子里,面朝大海,现场聆听了这段熟语中的往事——

说的是在清末年间,大约在农历十二月,住在平潭草屿最南端的普安下村民,独自去福州贩卖土特干货。他摇着小舢板跨过海坛海峡,从福清上岸,担着家乡盛名在外的坛紫菜和虾米徒步前往福州。他一边赶路一边吆喝叫卖。年关将至,正要启程返乡,遇到横风暴雨阻隔,不得不滞留福州。福州人见他频频叹气,问:你为何叹气?我们福州城还比不上你老家?男人回答说:“三个福州无逮(我)普安下”。

这句熟语在福州、福清方言区流传颇广。此前,我从海坛主岛上听来的版本是“福州莫逮普安下,普安下莫逮伊妳灶屋下”(伊妳:方言音,“母亲”的意思;灶屋:灶膛)。意即:福州不及我普安下(家乡)好,有娘的地方才是温暖的家。

这两个版本都着实朴素,再寻常不过的思乡情境,有了具体的地名和方言演绎,搅动了思念,勾起了乡情,引发了广泛共鸣。

第二次上岛时,我忍不住又跑到了普安下村。在黄昏日落,海角天涯处,向南眺望,对岸便是福清。莽莽群山连绵起伏,霞光流淌在这片海天之间,一艘轮船缓缓地驶在洋面,这般悠悠,这般静谧。此情此景,怕是整座福州城也见不着。

普安下的夕照浸染一片海天,摄于2025年9月

今天,我们与家乡,或隔着空间距离,或隔着一段岁月。我知道洛阳有牡丹,泉城有清荷,江南杏花雨,闽都茉莉香,却依然偏爱海岛沙地里盛开的无名小花。因为我知道在这贫瘠的土地上,花开不易,何况是你生命的源头地。

下一次,我还会为普安下而来,只为再听一遍这个无名讨海人对家乡的深情告白。细品这海角天涯处,吾乡在此,吾家安之,吾心念之的赤子情怀。

我在草屿过中元

第二次上岛,正巧赶上七月十五。说实话,心里有些犹豫。好听点说是忌讳,说白点是胆小。好在,田野中随行人员都很热情,南北的各个乡村和主祀大圣的社庙,挨个带我走了一圈。逛完了这么多庙,印象最深的还是那座萧条的尼姑庵(今为“三宝寺”)。

适逢中元日,我请随行的老人家教了我上香的基本礼仪和规矩,给庙中众神一一上香。我本非道中人,亦非佛门子弟,入乡随俗,无关信仰,只求一个祝福——

今日,有缘来到贵寺,听过庵庙的前世今生,思绪难平。见香火稀薄、风雨剥蚀、神像凋零,于心不忍,添三柱清香聊表心意。

祈愿贵寺在不远的将来,重聚香火,重修顺利。

时至传统中元日,若神明有灵,请怜悯孤岛过去生存不易,兵燹、倭乱、灾荒、疫疾有时,愿岛上的无主孤魂皆得安息,往生净土。

愿人间,百年平安。

行程快结束时,来自乡政府的大姐姐问我还去不去莲澳村(她所指的是莲澳的齐天府)。我说:“不必了,上次看过了。”她与我说,既然来了,就都走一遍,不要厚此薄彼,求个周到圆满。

我在人情世故上向来迟钝,从来没想过还有“庙”情世故这回事。诧异之余,也反应了过来。

话说,莲澳村民在巡澳时发现一尾长木,焚之不化,又得神明托梦,将这神木锯为三节,分雕成三尊齐天大圣,送莲澳、岑兜、后坑三村祀之。三尊雕像同源共生,是为“三兄弟”。今儿我“拜访”了“二哥”“三哥”,还有后期“分香”出来的“四弟”,不见“大哥”确实过意不去,兜上一圈,才算“圆满”。

如此一遭,我今天也算过了一个特别的中元节。

总指导丨萧放

内容顾问丨朱霞 鞠熙

指导教师贺少雅

公号主编丨所揽月

栏目责编丨杨静

文案撰写林倩

图文编辑石佳钰

相关内容

中国古人早就知道了地球是圆...
今天我们来厘清一个容易引发争论的话题:中国古人到底知不知道“地球是...
2025-11-25 02:32:59
原创 ...
在提到三国时,大多数人会想到那些历史上英勇的英雄人物,如关羽、马超...
2025-11-25 02:32:50
原创 ...
(一)曹植的重用与曹丕的焦虑 建安十九年(公元210年),曹操任命...
2025-11-25 02:32:13
原创 ...
刘备虽然成功建立了蜀汉,但很多人认为他天生条件不足,根本无法击败曹...
2025-11-25 02:32:09
多家银行挂牌信用卡不良资产
【导读】邮储银行、平安银行挂牌转让个人不良贷款,规模高达21亿元 ...
2025-11-25 02:27:29
“GTA之父”丹·豪瑟承认...
IT之家 11 月 24 日消息,被誉为“GTA 之父”的 R 星...
2025-11-25 02:27:12
中国邮政集团获批经营保险代...
11月24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经...
2025-11-25 02:25:45
超1亿!雷军,突然出手!
小米集团于港交所发布公告表示,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个...
2025-11-25 02:25:21
原创 ...
周五午后交易所大厅的人群散了,显示屏上的红绿灯像寂静的海面投下波光...
2025-11-25 02:24:09

热门资讯

原创 寻... 标题:寻味内蒙古,探寻别样格尔木,寻找不一样的美味! 在辽阔的草原深处,有一片被风沙轻抚过的土地,...
安徽一4A级景区,免门票! 据舒城万佛山景区公众号最新消息: 在2025年11月24日-12月31日期间, 六安市舒城县万佛山景...
长沙老口子、年轻人喜欢的橘子洲... 山水洲城间,赴一场宋韵之约 长沙老口子、年轻人喜欢的橘子洲北边打卡点已刷新 沉浸式体验宋韵文化,赶...
《又见敦煌》值得看吗?带娃观演... 每次在莫高窟为游客讲解时,总会被问到同一个问题:“《又见敦煌》演出适合带孩子看吗?”作为在敦煌带团八...
拉萨亲子游住宿攻略:带娃住香格... 每年暑假和国庆长假,总有很多父母带着孩子来西藏。作为在拉萨生活了十多年的本地人,我特别理解家长们既想...
协同发展谱新篇 户外运动正当时... 2025年11月23日,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主办的广西文化旅游发展大会在英雄之城百色盛大开幕。...
我在家乡的田野日记|林倩:南海... 南海乡风土记(草屿篇) 作者:林倩,中国民俗学会会员 南海之行结束时,我拖了一麻袋的“磹(tán)毛...
封禁区不应简单“一禁了之” 日前,网曝云南香格里拉虎跳峡“发疯石”封禁区有村民收取每人100元的带路费,引发舆论哗然。尽管当地早...
三条旅游公路,串起山西5600... 打造全域旅游交通网络体系 山西和顺县南天池村坐落于太行山上。1条主干道、3条连接线,直达海拔1500...
山水烟火一味汤 (来源:中国旅游报) 转自:中国旅游报 □ 桑 淼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深秋冬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