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旅游报)
转自:中国旅游报
□ 桑 淼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深秋冬初的淮河两岸,焦岗湖畔的芦苇随风摇曳,成群的候鸟栖息在银白的滩涂。舜耕山麓的乌桕树叶红艳如火,梧桐枝干被绚丽的晨曦镀上一层金色的光斑。随着破晓的微光点亮长长的堤岸,淮河水面逐渐升腾起氤氲的雾气,这时,两岸临水而居的人家便会被候鸟的鸣叫唤醒,随之迎接他们的,便是那萦绕在晨风里、祖祖辈辈都在喝的牛肉汤香。
穿行在老城淮南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古铜色大锅熬煮着牛肉汤。店家们选用新鲜的江淮黄牛骨为原料,辅以牛油与干椒等十几种香料加以熬制,直到数小时后汤底呈现出醇厚的乳白色。老师傅们将千张、绿豆饼、红薯粉、香菜碎等调配烫制好放到碗中,再切几片牛肉,一碗咸、鲜、辣,泛着油花的牛肉汤便被端上了餐桌,再搭配着刚出炉的酥脆可口的烧饼,淮南的早晨便从这碗热气腾腾的牛肉汤里拉开序幕。
淮南地处南北分界线的淮河流域,这里四季分明,物产丰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其在饮食文化上也兼具南北之长。听店里的老师傅讲,早年生活在淮河岸边的人们,为了驱除水畔的湿寒之气,便琢磨着用香料与辣椒熬制汤底。他们效仿北方大锅熬煮之雄浑豪迈,又加以南方文火慢炖的考究精细,“三更起,五更熬”,这般融合南北的智慧,最终便凝结于一锅汤里。一碗热汤下肚,既驱寒饱腹,又滋味酣畅,牛肉汤便在这样的烟火日常里深深扎根于民间,又凭借着独特的工艺价值与深厚的地域记忆,成功跻身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列。
初冬的午后,我跟随当地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走进牛肉汤文化展览馆,古色古香的三层小楼内,各种展品生动而详实地介绍了这碗汤的技艺流程与发展脉络。《楚辞·招魂》篇中的宫廷食谱列举了30多种肉食和烹饪方法,对楚人来说,熬煮一鼎牛肉汤,想必不在话下。淮南王刘安在《淮南子》中也有“屠牛而烹其肉,或以为酸,或以为甘,煎熬燎炙,齐味万方,其本一牛之体”的记载。武王墩墓的考古新发现——那尊沉默的大鼎中,赫然存有碳化的牛骨,早在2000多年前,淮南牛肉汤就已经被端上了皇室的餐桌。原来,古人们早已用无数光阴作薪柴,熬煮出了一鼎牛肉汤最悠远的底色。
从展览馆走出时已近黄昏,天色仿佛一碗暖金色的汤底。忙碌了一天的人们熟练地钻进街角的店面,店铺里橘黄的灯光织成一片温暖的雾帐,粗瓷大碗的滚烫从指尖蔓延至全身。一碗浓汤下肚,凉意便被从里到外驱散了。
淮水汤汤,两岸的炊烟从未断绝。人们用最质朴的方式,将天地的馈赠、人间的烟火与岁月的温情,都熬煮在一碗汤里。翻滚的汤锅中,有八公山的沉稳,有淮河水的灵动,也有千年寿县古城的回甘。这碗汤,是流淌在淮河儿女血脉里的默契,也是清晨唤醒市井、深夜慰藉归人的守候。月色半沉,人们枕着一弯淮水入眠,待到明日天光破晓时,那熟悉的烟火又将再度升起,将古城淮南的山水诗意,悉数熬作一碗滚烫的金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