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老师说,要想真正触摸到历史,不能去人潮涌动的古都名城,而要去那些被时光遗忘的古村落。
于是此次行游便选择了一处曾被遗忘的古村落,位于山西高平的原村乡良户村,这个村有着“活着的太行古村落”之称。
虽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古村落”,但这里不是孤寂、冰冷为了宣传存在的古村落,而是一座依然呼吸、充满生活气息的露天“雕刻艺术馆”。
良户村,古名为“两户”,是当时的郭、田两大家族聚集之地,此地风水极佳, 该村三面环山(凤翅山),一面临水(丹河水支流),至今村前小河依然清澈流淌。
一进村首先是良户历史文化展示中心,在这能登高远眺,能了解古村历史文化的渊脉。
现代的村级组织架构表明古村的现状,不是被资本打包完全当作景区售卖的封闭群落,而是活化的历史古建群。
村里老人们依旧照常生活在这里。
山水古建相融,官宅、民居、道观皆经典,关键是村民们依然生活在这里,让这里充满烟火气。
良户的荣耀则是村内的建筑瑰宝国保单位玉虚观。
首先映入眼中的是三层建筑魁星楼,旁边砖雕的小门就是玉虚观 。
进入玉虚观,有一对老夫妻住在这里,他们是这里的文管员,大爷为我们简单介绍了玉虚观的历史, 以及曾引以为傲的元代壁画漶漫的遗憾,并将现存元代建筑的原构一一指给我们。
穿堂而过的中殿属于明代建筑,中殿以明快、开放的明代风格,体现了当时建筑的创新与发展。
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矗立于台基之上单檐悬山顶建筑三清殿为元代建筑,正脊艳丽的琉璃构件为元代原构。
还有呈拱形的三个门,也被称为壸门或壶门。
其实这个字很纠结,是壶门还是壸门,说法不一。
网上查阅资料【《营造法式》全卷中仅使用“壶门”一词,而后来由朱启钤先生创立的中国营造学社,内设文献与法式两组,由刘敦桢和梁思成共同主持,汇聚了众多国内外专家学者。 《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共收录了七卷二十三册的论文著作,从第一册至二十一册,这些著作在探讨壶形结构时,均统一采用了“壶门”这一名称,《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六卷第四期出版后,七七抗战爆发,中国营造学社因此南迁,历经武汉、长沙、昆明,最终在四川宜宾的李庄落脚。因印刷困难,勘误工作被迫停滞了七年。在李庄物质条件极为有限的情况下,营造学社只能因陋就简,采用手写后用毛边纸石印的方式出版了第七卷的第一、二期。由于手写方式难免疏漏,这两册书中勘误标明的笔误多达一百余处,“壸门”一词也在这时开始在书中不同章节中出现。一直流传至今。】
不是矫情,实在是这个壸字的迷惑,壸读音为kǔn,与壶就差那一横,但总记不准读音,所以较真了一下,也未必准确,仅供参考。
因为这个门在这里还是比较重要的,壸门属于佛教建筑的特色,而玉虚观实为道观,说明最初这里是佛家寺院而后来改为道观,从三开间扩展到五开间。这一变化,看得出道教在元代得到了重视和支持,也显现了这座建筑背后深厚的历史底蕴,这里曾为佛教寺院,后虽改为道观,但佛教元素却能被完好地保留了下来,也因此留下了历史印记。
正殿与西配殿作为元代建筑至今保留着游牧民族与中原文化交融的特征。台基上金大定十八年(1178)的题记虽已漫漶不清,却足以暗示着这座建筑更早的历史。粗壮的栌斗直接承托大梁, 结构稳固、造型古朴,展现出元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除了元、明建筑外,其余大部分为清代建筑,不同历史年代的建筑共存一观,让这座古老建筑更有了独特的建筑魅力,是学习古建的活化博物馆。
良户村现存着大量明清时期古民居,这些古民居大部分还在被村民们使用,其中不乏一些各具特色。
最吸引人目光的是这里的雕刻技艺,砖雕、石雕、木雕随处可见,砖雕精致淡雅、石雕古朴粗犷、木雕玲珑剔透。内容题材丰富,既有祥禽瑞兽、吉花瑞草,也有文房四宝、琴棋书画。
行走在良户村,仔细端详古建的雕刻,脑补一下几百年前这里的生活场景,各种雕刻的寓意无不体现着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想象一下当时这里生活着的人们的富足、安详,那种精致而又富有艺术性的生活态度令人感慨,与今天山西留给人们的印象是不是大相径庭。从村里侍郎宅邸到普通百姓的民居无一不透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漫步在街巷之中,不似过度商业开发的伪古镇,家家都卖义乌批发来的所谓文创,满大街都充满臭豆腐、螺蛳粉、烤鱿鱼的味道,这里只是一个静静地街巷,也许一转弯就能遇到村里老人坐在门前拉着家常晒着太阳,感受到的是浓厚的生活气息,而这些与古老的建筑融为一体,成为良户村独有的魅力。
也许这里并不是仅仅逛逛,而是要静心住下来,享受穿越时空的感觉,品尝当地独有的美食,踏晨雾送晚霞,感受时光的厚度,找回内心的宁静,这才能真正享受古镇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