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2.5公里的紫蓬山旅游风景道
今年历经精心布置再添新颜
十处诗词旅游标牌如珍珠散落
每一粒都折射着山水与人心的契合
第一处
金小圩桥的古今唱
好风吹落日,流水引长吟。
—— 李白《杭州送裴大泽赴庐州长史》
林壑西南美,风云天下交。
——左宗棠题写的肥西书院对联
📍地址:肥西半金路金小圩桥向南50米
紫蓬山旅游风景道自西向东延展,第一处诗词旅游标牌便静立官亭境内,为这段文脉之旅拉开序幕。官亭原名 “官停”,因清代百官拜谒告老还乡的皇太子老师时在此下马休憩得名,后简化沿用至今,此处李白 “好风吹落日,流水引长吟” 的珍贵诗作与左宗棠 “林壑西南美,风云天下交” 的对联跨越千年相守,前者寄寓对友人赴任庐州的期许,后者既赞紫蓬山风光又暗喻肥西人才辈出,风景道上的诗碑留存着先辈情怀与气度,让行人在前行中邂逅千年人文。
第二处
乡间路口的英雄语
城南一曲尚清流,风送荷香槛外秋。
——张树声《谒包孝肃祠》
名士无妨茅屋小,英雄总是布衣多。
——刘铭传《遣怀》
📍地址:铭传乡墩塘中路与王刘路交口
铭传乡路口的诗词标牌,藏着肥西淮军核心人物张树声与刘铭传的精神共鸣。二人同为肥西籍、并肩御敌的战友与心系乡邦的同道,张树声以 “城南一曲尚清流” 暗合清廉操守,刘铭传用 “英雄总是布衣多” 明志,恰是他们出身布衣却胸怀家国、投身淮军建功立业的写照,他们还共同捐资兴建肥西书院滋养乡梓,如今品读诗句,既能触摸先辈精神印记,也能读懂这片土地孕育英雄的深层底蕴。
第三处
故居路口的归田心
解甲还乡去,入山种翠薇。
何须老大返,依旧少年归。
——刘铭传《解甲归田》
📍地址:刘铭传故居东支路口
刘铭传故居东支路口的诗词标牌上,“解甲还乡去,入山种翠薇” 的笔墨带着泥土温润,这位1836 年生于肥西刘老圩农家的 “淮军支柱”,早年目睹紫蓬山麓民生疾苦后投身淮军、率 “铭字营” 屡建奇功,更以台湾首任巡抚身份筑牢宝岛近代化根基,1869年壮年时上奏开缺写下这句明志诗,距其故居仅29 米的标牌旁,门前银杏见证着他归乡的豁达,此后15年他择址兴建刘老圩新居、修家谱、办书院、兴乡邦教化,以对故土的反哺诠释了 “种翠薇” 的深意,而肥西也始终是他的精神归宿。
第四处
潜山湖上的风景诗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断章》
📍地址:潜山湖农家乐对面
潜山湖边卞之琳的《断章》为山水注入哲思,这首诗的传世更与肥西才女张充和渊源深厚。江苏海门人卞之琳是与戴望舒并称 “南戴北卞” 的著名诗人,上世纪三十年代在清华园结识 “合肥四姐妹” 之一、出身肥西张氏圩堡的张充和后倾慕不已,《断章》被研究者认为是他为张充和所作,诗中 “你” 正是这位清雅才女,而潜山湖的桥影、波光、晨雾与月色,既与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形成奇妙互文,具象化呈现了诗句意境,也留存着卞之琳因张充和与肥西结下的情感印记。
第五处
滚子树前的秋思赋
客情秋水淡, 归梦蓼花红。
天末浮云散, 沉吟立晚风。
——张充和《秋思》
📍地址:防虎至红堰路段滚子树十字路口东
《秋思》是张充和晚年旅居美国时所作,字里行间满是对故乡的思念。旅居异国的岁月里,风过叶隙的簌簌声,总让张充和的思绪越过重洋,落回合肥龙门巷老宅的庭院 —— 那是被葡萄架、梧桐影和祖母的手杖刻痕填满的童年,是 “客情秋水淡 归梦蓼花红” 最真切的注脚。这位被苏炜评为 “脱俗出尘” 的肥西籍文人,将对故乡旧居的思念藏进 “天末浮云散” 的怅惘里,当秋风掠过山林,诗中的乡愁便与紫蓬山旅游风景道上的秋光融为一体。
第六处
聚星道旁的杜鹃梦
云涛载梦逐无涯, 啼遍山红日已斜。
最是无声声里意, 神游争若早还家。
——张充和《九曲屏杜鹃》
📍地址:聚星至防虎公路砻坊庄叉路对面
聚星至防虎公路的岔路口,张充和《九曲屏杜鹃》中 “云涛载梦逐无涯” 的诗句在风中流转。这位祖籍肥西、被焦菊隐誉为 “当代李清照” 的才女,1913年生于上海,曾祖父是淮军名将张树声,11个月时被二叔祖母收养带回合肥老家,在江淮故土生活十六年,经养祖母启蒙及朱谟钦教导打下深厚国学功底,终在诗词、书法、昆曲领域造诣深厚,虽旅居海外数十年,故园杜鹃仍是乡愁寄托,而此处紫蓬山余脉春日漫山如霞的杜鹃景致,正契合她诗中 “神游早还家” 的故土情思。
第七处
南大门外的叠嶂吟
前峰接后峰,一重复两重。
云容含骤雨,秋意绘疏钟。
——李恩绶《循李陵山脚上千字山示同游》
📍地址:环紫蓬山路南大门
环紫蓬山路南大门,清代诗人李恩绶 “前峰接后峰,一重复两重” 的诗句道尽山之神韵,他于光绪十年赴合肥游历,在紫蓬山下周老圩教书多年,与周家谦、虚腹和尚等人交游,隐居紫蓬十四载间写下《紫蓬山志》,收录诸多淮军精英的诗篇楹联,其笔下 “云容含骤雨,秋意绘疏钟” 的句子,也与紫蓬山雨后云雾流转、西庐寺钟声穿林的景致完美契合。
第八处
陀龙村边的梵音静
不因胜迹爱名山, 意在萧疏淡宕间。
最是云深花落处, 数声清梵到人寰。
——张充和《题画诗》
📍地址:环山路陀龙村“坐下来歇一歇”旁边
陀龙村 “坐下来歇一歇” 驿站旁,张充和《题画诗》中 “数声清梵到人寰” 的诗句与西庐寺钟声遥相呼应,自幼在合肥乡间成长的她性情淡泊,偏爱自然景致的朴素与空灵,诗中对 “萧疏淡宕” 意境的追求,恰与紫蓬山 “怪石嶙峋,奇树参天” 的幽静特质不谋而合,游客在此驻足听松涛伴梵音,便能体会这份 “云深花落” 的禅意。
第九处
草坡之上的李陵忆
言寻李陵山,郭西共登蹑。
宿鸟巢疏林,秋风乱黄叶。
——王懋宽《偕友人登李陵山》
📍地址:旷野草坡处
旷野草坡处,清代诗人王懋宽 “言寻李陵山,郭西共登蹑” 的诗句唤醒千年记忆,紫蓬山古称李陵山,因三国魏将李典在此建庙祀其先祖李陵得名,唐代李陵庙改为西庐寺,明万历八年因殿前 “福地紫蓬” 匾额改称现名,自清代便有 “庐州第一名山” 之称,如今这里金秋层林浸染,500年古银杏见证着从曹魏古战场到淮军发源地的变迁,诗句中 “宿鸟巢疏林,秋风乱黄叶” 的景象仍在山林上演,秋声里满是历史的回声。
第十处
苗木旁的故乡月
不期久雨晚来晴,扫尽烟云见太清。
秋色莫如今夜好,月光总是故乡明
——刘铭传《久雨中秋晚晴》
📍地址:老母鸡家园路苗木大道叉路口
苗木大道边,刘铭传收录于《大潜山房诗稿》的诗作尤为动人,这首大概率诞生于 1850—1875年间军旅生涯的作品,将他对故土的眷恋凝于笔端,“扫尽烟云见太清” 既绘中秋雨霁之景、藏盼战事平息的心愿,“月光总是故乡明” 以月色熔铸赤子情怀,“皖南风景客中情” 直抒客居乡愁,对远赴宝岛抗法保台的他而言,肥西月光是童年记忆更是精神归处,如今苗木成林、月光穿松洒下斑驳光影,恰如他当年憧憬的归乡路,这份百年乡愁更承载着台湾盼归祖国的血脉深情与不可分割的家国情怀。
从李恩绶的山志到张充和的乡愁
从李白的诗魂到刘铭传的剑胆
紫蓬山旅游风景道上的诗意从不是孤立的文字
而是山水、历史与人心的深度共鸣
紫蓬山旅游风景道
将精彩的人文、美丽的风光、芬芳的茶香、
独特的美食和有趣的民俗等“惊喜”
统统汇聚在一起
你最想打卡哪个景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