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8日,江西省美术馆内,一场跨越1600公里与千年时光的文明对话正悄然发生。当敦煌的矿物质颜料遇见景德镇的陶瓷釉料,当大漠石窟的斑驳厚重邂逅瓷器的温润通透,两大中华文明瑰宝在“丝路回望·瓷上中国——釉色里的敦煌”特展中,迎来了历史性的交融时刻。
丝路双雄的千年之约
敦煌,陆上丝绸之路的咽喉,记录了东西方文明交融的辉煌历史;景德镇,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货源地,以其瓷器成为世界认识中国的文化符号。这两大文明坐标,一个在西,一个在东,以不同的艺术语言共同诠释着中华民族对美的极致追求。
展览开幕式上,江西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卢小青宣布展览开幕,甘赣两省文旅部门负责人与敦煌研究院专家齐聚一堂,见证这一跨越地理与时空的艺术盛典。正如敦煌研究院副院长张元林所言:“这是一场酝酿了千年的相遇,是两个伟大文明传统的当代对话。”
四大突破:让不可移动的文化遗产“活”起来
展览创下的“四个首次”成为最大亮点,重塑了观众的观展体验。
多件流失海外的敦煌壁画临摹作品首次在国内集中展示,填补了国内敦煌学研究的空白;莫高窟第328窟官方复制窟携8尊原比例复制彩塑首次来到江西,其精湛工艺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直面千年敦煌的工匠精神。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两件景德镇制作的高温颜色釉敦煌瓷窟装置的全国首展,标志着传统艺术在当代语境下的创新突破。而荣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的《丝路传奇·青花大盘》首次室内展出,以其直径248厘米的恢弘尺幅,成为展览的视觉焦点,青花的素雅与丝路的繁华在盘面上完美交融。
从“传移模写”到文明再造
展览通过“大漠瓷音”与“丝路和鸣”两大篇章,展现了艺术创作从技艺借鉴到文明再造的升华过程。
“大漠瓷音”篇章中,飞天的飘逸灵动、藻井的繁复华美在陶瓷上获得创造性转译。观众可以看到,敦煌艺术的典型元素通过陶瓷雕塑、绘画、装置等多种形式,实现了从壁画到立体、从矿物颜料到陶瓷釉料的华丽蜕变。
“丝路和鸣”篇章则展现了更深层次的文化思考。艺术家们跳出了对传统壁画的简单模仿,转向更加自由、自省的创作路径。土耳其艺术家Dilan Atasayar的青花作品《友谊的花瓶》,将敦煌纹样与几何图案巧妙融合,印证着丝路精神在当代的延续与创新。
构建传统文化创新坐标系
这场展览已超越了普通艺术展的范畴,成为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实验场。正如策展理念所指,展览不仅展示了作品本身的“在场”,更通过两种古老文明基因的对话,构建了一个全新的文化织态和审美共同体。
从唐代洪州窑到宋元吉州窑,再到“器成天下走”的景德镇,江西陶瓷始终是中华文明对外交流的重要使者。江西省美术馆持续推出“瓷上中国”系列展览,彰显了系统建构当代陶瓷艺术体系的决心与远见。
当展览落幕,这些作品所开启的对话仍在继续。这场两大千年艺术传统的相遇,不仅是一次视觉盛宴,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寻根与创新探索。它标志着中华文明的传统不是静止的遗产,而是流动的、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在新时代依然焕发着蓬勃的生命力,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崭新的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