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令人咋舌的消息在网络上掀起了轩然大波:2025 年 4 月发生在江西省庐山石门涧风景区 “爱池” 水潭的一起事件,在近日被曝光后引发了广泛关注。当时,有三名境外游客无视岸边 “禁止下水” 的警告牌,在景区脱衣洗澡,还挪用救生圈当作玩具,甚至在现场遗留了香皂盒等物品。
想象一下,那本该宁静秀美的 “爱池”,清澈的潭水倒映着青山绿树,却被这几位不速之客打破了宁静。他们旁若无人地在水中嬉戏、搓澡,完全将警示标识和他人的感受抛诸脑后,这一幕实在是让人感到不适。
直到 11 月 14 日,庐山石门涧风景区发布情况通告,承认了这一事件,并表示对管理疏漏深表歉意。景区称目前正加强规范化管理,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强化日常巡查与违规行为劝阻机制。然而,这样的回应似乎并没有完全平息网友们的怒火。
网友们的愤慨并非毫无道理。首先,这是对规则的公然漠视。景区设立的 “禁止下水” 警示牌,本是为了维护景区秩序、保护生态环境以及保障游客安全,却被这几名外籍游客视若无物。其次,他们的行为严重超出了公众场合应有的文明尺度,在公共区域如此行为,让其他游客产生了强烈的心理不适。再者,景区在事后的处理通报中,并未提及对涉事游客的任何追责,这在公众眼中,似乎是对违规行为的一种变相纵容。
当然,在这起事件的讨论中,也出现了一些 “文化差异” 的声音,有人将其与 “印度恒河的洗浴文化” 相类比。但文化差异绝不能成为无视规则的借口。在自己家乡文化语境中合理的行为,进入到另一个国家的公共空间,就必须遵循当地的法律、规则与社会共识,这是最基本的 “客随主便” 道理。
这起事件也给景区管理敲响了警钟。一方面,景区的巡查机制显然存在漏洞,现场有警示标识,却没有工作人员及时发现并有效劝阻。另一方面,在处理涉外事件时,如何做到既尊重文化差异,又能严格执行规则,是景区需要深思的问题。
在全球化的今天,人员流动日益频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公共空间相遇的机会越来越多。类似的冲突或许还会发生,但我们必须明确:文化可以多元,规则不可侵犯。希望庐山石门涧风景区能从此次事件中吸取教训,真正让景区管理走上规范化、严格化的道路,也希望每一位游客,无论来自何方,都能自觉遵守规则,共同维护我们美好的公共环境。让我们一起期待,这样的风波不再出现,让庐山的 “爱池” 重新恢复它应有的宁静与美好。
面对这类因文化差异引发的不文明行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预防”与“引导”并重。首先,景区可以采取更直观的警示方式,例如在多语言标识的基础上,增加图形化提示(如禁止游泳的图标搭配红色禁止符号),确保不同语言背景的游客都能清晰理解规则。同时,可在购票入口、景区电子屏滚动播放文明游览宣传片,用简短有力的画面强调当地规范,而非仅依赖文字警示。
其次,景区管理需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干预”。例如,在易发生违规的区域增设智能监控系统,配合语音提示设备,一旦检测到危险或不文明行为,立即以中英双语广播劝阻。工作人员也应接受跨文化沟通培训,在劝阻时避免冲突,用“安全提醒”替代“指责性语言”。例如,可以解释“水域存在暗流,下水可能危及生命”,而非单纯强调“禁止”。
更深层次上,旅游行业可联合外交、文化部门推出“入境游客文明指南”,在签证办理、航班落地时通过短信或小程序推送,提前告知中国公共场所的礼仪规范。例如,明确“自然景区禁止游泳”“宗教场所需衣着得体”等细节,让游客在出发前就建立认知。
而对于游客个体,平台和旅行社也应承担更多责任。预订门票或酒店时,可嵌入“文明承诺”弹窗,要求游客勾选确认条款;导游在行程开始时也需口头重申规则。若发生违规,除景区处罚外,还可建立“旅游信用档案”,与签证、跨境服务挂钩,形成长效约束。
文化差异不应是冲突的导火索,而应成为互相理解的契机。只有通过更人性化的规则设计、更高效的执行手段,才能让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在尊重中共存,真正守护“爱池”这样的自然馈赠。 你认为对于这类因文化差异可能导致的不文明行为,应该如何更好地解决呢?欢迎大家在留言区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