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这个时候,我去了趟北京。领略了长城的雄伟,故宫的庄严,颐和园的秀美,然而,在我心中驻留最久的,却是住处附近那一片并不浩瀚的水域——什刹海。
什刹海位于北京西城区,地处北京城中轴线西北部,是北京内城唯一拥有开阔水面的开放型景区,也是北京城内面积最大、风貌保存最完整的一片历史街区。
与其说什刹海是海,不如说是湖更为确切。它由前海、后海、西海(又称积水潭)三个相连的弓形湖泊组成,呈东南——西北走向,水域面积约34公顷,与北海、中南海水域一脉相连。
刚去的第一天晚上,晚饭后,我和几个伙伴随意闲逛,不觉间便转到了西海边。
晚上的什刹海别有一番神韵。
刚从川流不息的大街转过来,一脚踏进西海,便似踏进了一片宁静之中。晚风轻扬,树影婆娑。墨色的湖水,将彼岸的灯火揉成长长的、颤动的光带,与深巷里幽幽传来的京胡声交融在一起,恍惚间,竟让人疑心置身于江南的秦淮河畔。我们不自觉地放慢了脚步,悄悄交谈,唯恐惊扰了这一方宁静。这大概就是这么多人选择到这里散步的缘故吧。
转得累了,便在湖畔的长椅上坐下来歇息。邻座的老者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老北京”,家就在这附近的胡同里。刚才在走的路上,我心里有个疑问:什刹海既然不是海,那为什么叫海呢?趁这工夫,便向老者探寻究竟。
老者很乐意回答我这个问题,爽快地打开了话匣子——
“老北京人都把什刹海叫作十窖海。传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那会儿,修建北京城需要大量的金钱。于是就想到了‘活财神’沈万三,便找个借口把他给捉了去。最后沈万三被打得受不了,乱指一处,结果官兵真的在他指的地方挖出十窖银子。挖银的地方成了大坑,大坑又不断渗进雨水,后经郭太史(郭守敬)打通永定河注水,形成了什刹海。”
老头讲得绘声绘色,如数家珍,我也听得津津有味,老者的博学和对北京深沉的爱都让我心生敬佩。他还告诉我其它的说法,只是年代久远,无从考证。当然,在诸多说法中,我觉得下面这个说法更为靠谱。
据老人讲,过去蒙古人对湖泊的称呼叫“海子”,简称“海”。这一称呼在元代时被引入北京,一直沿用下来。过去皇帝贵为真龙天子,既然是龙,一定要有海,所以就有了什刹海、北海、中南海之说。人们说这是北京的“水龙脉”,因此过去故宫啊、王府啊都建在这一带。(注:旱龙脉是贯穿于故宫、景山等北京的中轴线)
听着老者的叙述,仿佛眼前的湖水不再只是一片水,它荡漾着元朝的月光,沉淀着明朝的银两,闪耀着康乾盛世的辉煌,厚重的历史让这方水域变得深邃而悠远。
第一晚去得迟了,匆匆忙忙,只是触及到什刹海的一小部分。于是,隔了几晚,我们又去了趟什刹海。
这次我们去的地方是什刹海的中心地带——银锭桥附近,与西海虽说相距不远,却是另一番景象。
银锭桥连接着前海和后海,周遭酒吧遍布,酒吧里的鼓点激昂,彩灯闪烁,洋溢着青春的气息,这里是年轻人的世界。观赏间,一曲《光亮》的戏腔忽从一间酒吧溢出,清清爽爽,与飞檐的剪影碰撞,四散开来,又轻轻跌落在粼粼的波光中。那一刻,古今的声音似乎在同一片夜空下完成了奇妙的共振。
来到什刹海,如果不到烟袋斜街和南锣鼓巷转转,那等于是白来。青砖黛瓦间,各种古玩、艺术品精巧细腻,琳琅满目,空气里弥散着风味小吃的香味,吊着人的胃口,连一众老外也忍不住要品尝一番。
其实,湖水是有记忆的,它见证了历代封建王朝的盛衰,如今又焕发出蓬勃的朝气。这份传统与现代毫无隔阂的交融,或许正是北京这座城市的魅力所在。于是,我们也不由自主走进店内,各自选了几大袋“京八件”美食,将这份古今交织的滋味,寄给了远方的亲人。
两次的造访,让我对什刹海产生了微妙的情感,像是一见如故的老朋友。于是,在临行的前一天早上,赶在学习之前,我又来到了什刹海,专程与老友道别。
天气晴好,使我的心也畅快。在初冬的大风里,我骑着小黄车,从积水潭方向进入,骑过西海,穿过马路和胡同,绕着前海、后海转了个遍。
太阳出来了,什刹海大方地揭去了她神秘的面纱,像一幅幅古朴淡雅的画毫无保留地呈现在我面前。喧嚣过去,一切沉静而明亮。岸边那些老北京特有的灰色胡同以及古色古香的各式建筑,安详地沐浴在晨曦里。站在银锭桥上,远处西山健硕的肌肤清晰可见,而东面钟鼓楼也正似乎发出深沉悠长的历史回音。风势正劲,后海岸边的垂柳披着金色的晨光,忘情地舞动着腰肢。湖水是深沉的蓝,被风推搡着涌起层层叠叠的波澜,一排排停靠的游船便随之一起一伏。那一刻,它的确拥有了海的气魄。我扶着岸边光滑的乳白色栏杆,回想起那晚老者说的话:要是你们夏天来就更好了,这里不仅有荷花,还能坐在游船上观景呢!可惜现在全封船了。这么想着,我的眼前好像真的冒出一大片绿来,荷叶轻摇,游船三三两两穿行其间,湖面上撒下一串串欢快的笑声……
离开北京近一年了,我仍然忘不了那片海。原来,在喧嚣的都市中心,真的可以有一片水域,既能安放元明的月光,也能激荡青春的旋律。历经百年,它以始终不变的从容,接纳着每一位喜欢它的游客。它守护的不仅是历史的宁静,更是一种让生命在厚重与轻盈之间自如切换的可能。
于是我知道,我心中确已有一片海——一片由什刹海注入的,关于岁月、宁静与生命力的海。每当我在生活的奔忙中感到疲惫时,这片海便会泛起波澜,等待我心的靠岸。
作者简介:陈鸿飞,邓州腰店人。现从事教育工作,爱好文学,旅游,书法,对历史、地理、时事等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