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游客在志愿者帮助下畅游九寨沟 熊红霞供图
作为《无障碍旅游线路设计指南》行业标准的第一起草人,四川省残疾人无障碍环境建设促进会会长、四川省依然旅行社总经理熊红霞深耕无障碍旅游领域10余年,见证了这一细分市场从无人问津到潜力凸显的转变。在她看来,无障碍旅游的核心从来不是额外关照,而是精准满足需求,让每一个人都能安心奔赴远方。
“无障碍旅游绝非传统旅游的简化版,而是一套截然不同的定制版服务体系。”熊红霞强调。比如在线路设计方面,无障碍旅游需要突破时间、空间与设施的多重制约——轮椅使用者关注设施适配度、拄拐游客在意步行路段长度、视障游客则依赖清晰的指引服务……“每一类群体的需求都存在差异,线路设计必须实现精准对接。”她说。
熊红霞介绍,全国8000多万名残障人士中,约60%有强烈旅游意愿,叠加近3亿老年人的潜在需求,这两大群体已成为旅游消费的重要力量,是亟待开发的文旅蓝海。虽然无障碍旅游线路设计复杂度高、涉及服务环节多、风险防控要求严苛,但随着《无障碍旅游线路设计指南》的落地和各方力量的协同推进,未来会有更多残障人士、老年人走出家门、奔赴“诗和远方”。
标准落地需解决哪些具体问题呢?熊红霞认为,标准落地的核心难题是环节断裂。无障碍旅游是牵涉交通、住宿、景区、餐饮等多部门的闭环链条,任何一个环节掉链都会影响整体体验。而当前多数地区仍停留在“点状无障碍”而非“链式无障碍”。她举例,景区配有无障碍大巴,景区门口却设有台阶;酒店有无障碍客房,但卫生间门廊却有高低差……这类“最后一米”的断点屡见不鲜。此外,设施端还存在重建设、轻维护的问题,无障碍厕所挪用、通道封堵现象普遍,连锁酒店与民宿的无障碍改造率也偏低;服务端则缺乏针对性培训,从业人员对残障群体的多样化需求了解甚少。
对此,她提出了分层推进、以点带面的解决方案。在她看来,国有企业应率先承担社会责任:国有景区、酒店、大巴车需将无障碍设施作为标配,这既是残障群体的合法权益,也是国企担当;民营企业则可以通过政策引导与荣誉激励激发参与热情,鼓励连锁酒店拿出5%至10%的房间进行无障碍改造,政府可适当给予补贴或其他激励。“无障碍改造成本并不高,但能撬动巨大的客源市场,对酒店、餐厅和景区而言都是双赢。”熊红霞说。
无障碍旅游并非单纯的慈善事业,而是兼具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朝阳产业。熊红霞举例,今年她接待香港的残障游客团队在四川泸沽湖景区停留了10天之久,远超常规一两天的行程安排。与普通人的旅游诉求不同,残障群体的出行更侧重于社交联结与精神层面的满足。“残障群体出行机会少,消费意愿反而更强,能为地方经济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她说。
熊红霞分析,《指南》行业标准的编制采用“共性需求与个性适配”的理念,采用通用的设计流程,具体线路设计过程中强调识别残疾人、老年人及其他具有无障碍需求的旅游者,设计照顾其生理、心理特征的无障碍旅游线路,保证旅游服务无障碍体验。“线路不是唯一的,而是为不同需求提供可替换、可选择的模块化解决方案,实现需求的全面覆盖。”熊红霞说。
记者注意到,在无障碍环境部分,标准特别提到了线上无障碍服务,如虚拟游览、语音讲解等。
在浙江杭州的“趣湘湖”公众号中,“湘湖导览—自助导游”栏目开通了手语辅助讲解及语音讲解功能,可以同时满足听觉障碍、视觉障碍等群体的需求。 杭州市萧山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供图
“这是基于对数字包容和旅游权利普惠性的深刻考虑。我们将线上无障碍服务视为‘数字世界的无障碍坡道’。”熊红霞进一步解释,对于无法出行的残障人士或年老体弱者,线上服务打破了物理边界,实现了精神出游。对常年卧病在床的老人,虚拟现实导览可以实现“云”游景区,同时推动了出行平等。视障者也能通过语音讲解提前熟悉景区布局,听障者可以通过字幕了解历史文化,极大降低了特殊需要群体实际出行时的心理门槛和不确定性。
“无障碍旅游不仅让人出行无忧,更是要让不能出行的人也享有欣赏壮丽河山、感受人文底蕴的权利。”熊红霞说。
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无障碍旅游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与旅游服务质量的重要标志,从“走得进”到“玩得好”的升级,核心是让残障人士、老年人等群体实现高品质的文旅体验。《指南》的出台立足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为行业提供了可操作、可落地的标准遵循,回应了群众对无障碍文旅服务的迫切需求。
2025年11月13日《中国文化报》
第5版刊发特别报道
《从“走得进”到“玩得好”》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