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十五运会在广东奥体中心盛大开幕。作为首次由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的全国运动会,十五运会开幕式承载着展现大湾区融合魅力、传递中华体育精神的重要使命。近日,开幕式总导演郎昆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分享了开幕式筹备背后的思考与故事,揭开这场体育文化盛宴的神秘面纱。
郎昆
以水为媒造舞台,湾区融合贯始终
“岭南文化是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的共同基因,‘因水而兴’则是湾区地域特征的核心体现。”谈及如何将大湾区特色贯穿开幕式,郎昆首先点明了“水”与“岭南文化”两大核心线索。
郎昆表示,开幕式最直观的湾区表达,便是创新打造的水舞台。
“大湾区城市普遍临海靠水,降水丰沛,若采用传统机械舞台,暴晒与雨水会让设备损耗极大,代价高昂。水舞台则因地制宜,既契合大湾区‘因水而兴’的地域特征,又能适应天气,不影响排练。”
从实际效果来看,水舞台不仅现场呈现惊艳,电视转播后更显奇妙 —— 静态时如镜面般倒映天空与演员,形成“水上水下两个世界”的梦幻感;动态时,演员动作激起的波纹随人数变化呈现不同形态,数百名武术演员用棍子打起水花的场景,曾让后台候场的演员直呼“起鸡皮疙瘩”,这种魅力是地面舞台无法替代的。
开幕式现场 图/新华社
尽管水舞台优势显著,但也给导演组带来了不少挑战。郎昆坦言,水的特性与陆地截然不同,首要难题便是演员安全。“水面易滑,演员容易摔倒,我们联合服装设计团队专门研发了防滑鞋,让演员能在水面行走如平地。” 其次是反光问题,若设计不当,水面反光会在摄像机前出现呲光的问题,影响转播效果,“因此,从筹备初期,我们就针对反光问题反复校准,确保视觉呈现精准。”
更关键的挑战在于避免 “炫技”,要让水舞台真正服务于内容。“不能为了与众不同而用水,必须让水与表演、文化元素深度融合。” 郎昆举例,开幕式中 “海浪”“水花” 等场景设计,均围绕岭南 “因水而兴” 的文化内核,“比如,武术演员打水花的动作,既展现了体育活力,又呼应了湾区水文化、南派武术文化,让水成为传递内容的载体,而非单纯的视觉特效。”
彩排现场
郎昆表示,开幕式所有的创意设计最终都服务于 “国际水准、中国气派、岭南风韵、湾区魅力” 的十六字方针,并且遵循“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赛理念和“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
粤港澳协作成合力,“1+1+1>3”
开幕式的成功,离不开粤港澳三地创作团队的紧密协作。郎昆介绍,主创团队从组建之初就体现了“湾区融合”特质——艺术总监由陈维亚担任,总监制则是香港著名电影导演刘伟强,澳门艺术家莫华伦也全程参与,形成了跨地域、跨领域的创作阵容。
“刘伟强总监制对湾区文化的理解非常深刻,总能精准把握观众喜好。” 郎昆回忆,在选择开幕式歌曲时,团队曾举棋不定,刘伟强立刻推荐了《海阔天空》《月光光》《中国人》等作品,“这些歌曲既能引发粤港澳观众的情感共鸣,又能传递正能量,为节目编排提供了重要方向。” 不仅如此,刘伟强还亲力亲为负责片头、中间短片的创作,甚至带队下到深海采集圣火相关素材,在影像把控上贡献了关键力量。
陈维亚艺术总监则在节目节奏与艺术纵深上发挥了核心作用。“他擅长将大型表演与文化内涵结合,让每个环节既波澜壮阔又不失细节,确保‘岭南风韵’与‘中国气派’的平衡。”
郎昆表示,三地创作者虽背景不同,但目标一致,“大家围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互相借鉴、补位,形成了1+1+1>3的合力,这是开幕式创作最宝贵的财富。”
在粤港澳元素的深度融合上,开幕式还实现了多项“创举”。首先,岭南文化元素的融入无处不在,郎昆提到,开幕式浓缩了粤剧、粤语歌曲、舞狮、龙舟、英歌等湾区民俗精华,让“岭南风韵”渗透到每一个细节。“比如联合交响乐团由广州、香港、澳门乐手共同组成,水上芭蕾演员同样来自三地,就连运动员入场环节,粤港澳三地运动员也是共同入场,让人心潮澎湃。”
三地联合升国旗的仪式更让无数中国人心潮澎湃—— 广州主会场由武警广东总队国旗护卫队执行,香港、澳门分会场则由特区警察负责。“三地升旗队伍的步法、形态甚至甩旗节奏都有差异,且存在时差,我们统一使用46秒版国歌,以广州音源为基准,通过技术手段消除时差,确保三地动作、节奏严丝合缝。” 郎昆表示,这一设计不仅是历届全运会首次,在世界范围内也属创新,是展现粤港澳大湾区同心协力的重要瞬间。”
扎根现实谈创意,圣火点燃澎湃心潮
开幕式筹备之初,为期半年的采风经历为主创团队提供了丰富灵感。郎昆携手团队走遍粤港澳多地,广州永庆坊的岭南建筑、香港的城市风貌、澳门博物馆里的海上丝绸之路大船等,都成为设计的 “依据”。“比如,开幕式中12座亭子的原型就来自广州永庆坊,木棉花的呈现更是对比了七八个地方的木棉花实物……有充分的调研,才能确保不出错、能出彩。” 郎昆强调,所有创作都必须扎根现实土壤,“只有有依据的设计,才能真正打动观众,展现湾区的独特魅力。”
谈起创作过程中,让郎昆最费心思的环节,他表示“莫过于创意落地” :“从海阔天空的想法到脚踏实地的落实,总会遇到规章制度、客观条件的限制。” 郎昆透露,最初团队构思了16个潜在亮点,随着筹备推进,逐渐缩减到12个、10个,最终保留5个左右,“这不是努力不够,而是要在‘简约、安全’的前提下,实现效果最大化。”
而最让郎昆心潮澎湃的瞬间,莫过于圣火点燃环节。
“从一开始,我们就决定不用天然气真火,要绿色环保,要创新,我们参考巴黎奥运会的雾光技术,但我们要做到‘超越’—— 要避免雾光火‘显假’的问题,要让它看起来和真火一样震撼。”
在此前的保密排练中,用水雾和灯光打造的圣火成功升空,配合 “踏浪而行、大海让路” 的氛围,效果远超预期。“排练成功后,大家在深夜的寒风里拥抱庆祝,虽然没有哭泣,但每个人都很激动,因为难度比想象中大太多,那一刻所有的辛苦都值得了。”郎昆回忆。
来源 | 羊城晚报、金羊网、羊城派
统筹 | 苏荇
文字 | 艾修煜
图片 | 邓鼎园
编辑:王智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