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万→2000万!4A景区不建游乐设施,凭啥年增收1500万?🤯曾几何时,它和多数景区一样“守着金山饿肚子”:门票撑不起营收,游客逛完就走,二次消费等于零。直到2023年押注农文旅融合,没搞大拆大建,仅靠3套数字化工具就彻底翻身。
“别再死磕建景点!”景区负责人直言破局关键,“找对数字化工具,把游客变‘回头客’‘消费者’,才是增收密码。”而这一切的核心支撑,正是一套成熟的认养农业软件系统。
第一步:共享菜园+可视化监控,让游客“把景区搬回家”
景区周边本就有大片闲置农田,改造时并未盲目建游乐设施,而是通过软件系统的“共享菜园”模块,将农田划分成100块独立菜园,每块年认养费3万元。为打消游客“认而不见”的顾虑,“可视化监控”模块同步上线——游客扫码就能绑定专属菜园,手机实时查看蔬菜生长状态,浇水、施肥等环节全程透明。
“周末带孩子来采摘,平时在手机上‘云种菜’,成熟了景区直接配送到家,比买超市菜放心多了。”一位上海游客的话道出了核心需求。
仅这一项,景区就靠认养费和配送费年增收300万,更让游客从“一次性访客”变成了“长期关联用户”,而这样一套完整的认养服务模式落地,离不开专业农文旅系统的技术支撑。
广州赤焰信息(微信ID:chiyanmary)农文旅系统所包含的共享菜园划分管理、认养规则设定、可视化实时监控等功能,恰好精准适配了景区的这类运营需求。
第二步:农特商城+直播电商,把山货做成“爆款伴手礼”
解决了“留客”问题,景区又瞄准了“消费转化”。依托软件的“农特商城”模块,景区将本地农户的土鸡、山笋、蜂蜜等山货整合,统一包装成“景区限定伴手礼”,标注专属溯源码。同时利用“直播电商”功能,每天在景区直播间开展“田间直播”,主播带着游客逛菜园、探农户,现场试吃、即时下单。
“看着主播在竹林里挖笋,当场称重打包,下单后3天就收到了,比在当地买还方便。”精准的场景化营销,让农特产品成了爆款。2023年,景区农特商城直播带货年销售额突破800万,带动周边20多户农户增收。
第三步:分销+代理商体系,打造“全民推广团”
流量变现的关键,在于扩大传播半径。景区通过软件的“分销+代理商体系”,发展了50个本地农户和20个旅游博主成为代理商。农户依托自身人脉推广农特产品,旅游博主则在短视频中植入景区认养套餐和旅游线路,通过专属分销链接成交后即可获得佣金。
“不用坐班,发条视频就能赚佣金,现在每月额外收入好几千。”一位本地农户说。这种轻资产的推广模式,让景区营销成本降低40%,仅通过分销渠道就年增收400万,实现了“景区、代理商、游客”的三方共赢。
案例启示:农文旅融合,“巧劲”比“蛮劲”更重要
从500万到2000万,这个景区的转型证明:农文旅融合无需盲目跟风建项目,核心是用数字化工具打通“农业+旅游+消费”的链路。共享菜园建立情感链接,直播电商激活消费需求,分销体系扩大传播范围,三个工具环环相扣,让景区从“单一观光地”变成“全域消费场景”。
如今,越来越多景区、农场开始布局农文旅融合,但大多卡在“数字化断层”。其实,一套覆盖认养、营销、管理的全链路软件,就能快速补齐短板。无论是共享菜园、直播电商,还是分销体系,都能按需组合,让小投入实现大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