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林尽染的平陆马泉沟。(杨新智 摄)
“太美了,看完这里的红叶,已经不需要再期待秦岭的了!”10月27日,刚从山间游览出来的上海游客胡欣然,乘坐观光车穿行在晋南中条山腹地时,仍难掩激动,对着窗外连绵的秋色连连赞叹。此时的平陆县三门镇马泉沟村,正披上一年中最绚烂的盛装——漫山红叶点燃深秋,枝头挂满如“红灯笼”般的水化柿,展现出生态优美、产业兴旺、百姓富足的乡村新貌。
近年来,平陆县以万顷红叶为底色,以特色柿产业为引擎,以美丽乡村游为载体,正奋力绘就一幅“红黄交织、农文旅融合”的振兴画卷。通过做活“红叶搭台、产业唱戏”的文章,推动生态颜值转化为经济价值,让乡村焕发出蓬勃生机。
红叶让乡村“燃起来”
马泉沟村,位于平陆东部中条山深处,这里沟壑纵横,山清水秀,森林覆盖率达82.4%。
层林尽染的平陆马泉沟。
这里分布着一百余种野生灌木和保护林,以黄栌灌木为主,此外还有白皮松、黄连木、山枫树等七八种以上的林木,在秋日阳光下显得格外鲜明,犹如一条彩色的锦缎沿山势展开。风吹过时,林间响起阵阵声音,各色树叶随风摇动,光线像碎金一样在林间闪烁。
10月27,三门镇举办了以“品水化柿饼、赏东山红叶、享健康生活”为主题的第十届马泉沟红叶观赏季活动。
“2015年,我们创办了首届马泉沟红叶文化旅游节。从蹒跚起步到步履坚实,这不仅仅是一场年度节庆,更是一部记录乡村变迁的编年史、一块带动乡亲致富的‘金招牌’、一张展现平陆文旅风采的‘金名片’。”三门镇党委书记王磊表示。
近年来,当地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筑牢生态基底的同时,持续加强宣传推介,使这片曾经“藏在深闺”的山水,逐渐成为周边省市游客热衷的秋季旅游地。
图为马泉沟的红叶。
“今年4月,我们联合林业部门开展红叶林木保护行动,重点防治病虫害、清除杂草,因此今年红叶格外红艳。”三门镇副镇长、马泉沟村原党支部书记葛元龙指向远处层林尽染的山峦介绍,“连日来,游客累计已超2万人次。观光车运营充实了村集体经济,土特产销售与小吃店生意也有效带动农户增收。”
生态红利日益显现,马泉沟前行的脚步愈发坚定。除了守护好“红叶经济”,当地更着眼于打通发展的交通动脉。
“去年,我们投资4000万元修建通往马泉沟的旅游路,预计今年11月底通车。”葛元龙补充,“这条路将成为马泉沟的发展动脉,既方便游客‘走进来’,也助力农副产品‘走出去’,为乡村聚人气、活产业、促增收开拓新局。”
水化柿让产业“甜起来”
马泉沟的秋,一半美在漫山红透的林间盛景,一半藏在枝头垂落、甜润沁心的 “水化柿” 里。
村民正在挂晒柿子。
行走村中,房前屋后、田埂山腰,随处可见果实累累的柿树。橙红饱满的柿子压弯枝头,如一盏盏小灯笼点亮秋光,与远山红叶相映成趣。村民架梯采摘,竹篮箩筐中,盛满秋日的甜蜜。
马泉沟水化柿,是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独特的气候与地理条件,孕育出这一柿中珍品。因其果肉细腻,用筷子轻微搅动即可化开溶解于水中,故得名“水化柿”。它不仅风味独特,更富含钾、钠、钙等多种微量矿物质元素,深受市场青睐。
过去,村民虽守着“金疙瘩”,却未必过得上好日子。销售渠道窄、价格波动大,好东西“养在深闺人未识”。乡村振兴大潮中,当地政府与村民意识到,必须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他们敏锐捕捉到“红叶”与“红柿”结合的视觉与经济潜力,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
村民正在削柿子。
“我们不再单纯卖柿子,更是‘卖’风景、‘卖’体验。” 村民马文红一边熟练地旋柿皮,一边向记者介绍。当地连续多年举办红叶观赏季活动,引导游客沉浸式体验红叶与柿林交织的秋色。这一举措,成功吸引了大量摄影师和游客前来打卡。社交媒体上,光影下的柿林、村民劳作的剪影迅速“出圈”,马泉沟的秋日盛景成为流量密码。
农文旅融合让村子“活起来”
人气带来实实在在的商机。借旅游热度,当地在观光路径旁设立特产销售点,让游客赏景之余,可现场品尝购买。同时,网络上广为传播的摄影作品,也成为水化柿最生动的“广告”,带动线上销售热潮,让这份“秋日甜蜜”跨越山河,走向全国。
当地水化柿种植面积1300余亩。
如今在马泉沟,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植柿子。“现在,我们生产的柿饼每斤能卖到二十多元,家家收入都挺不错。”葛元龙满脸笑容地说道,“之前全村柿树种植面积是700亩,如今已经发展到1300多亩。”
除水化柿外,马泉沟的小米、核桃和板栗等农家特产也品质出众,深受青睐。近年来,马泉沟村持续探索发展多元特色产业,不断拓宽村民增收路径。
随着“以农促旅、以旅兴农”发展路径的深入推进,马泉沟村正借助农文旅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力,也让村民的致富之路越走越宽广。
(来源:黄河新闻网)
上一篇:八达岭直通车在哪里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