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去豫西调研,碰到个村支书愁眉苦脸:“俺村有老窑洞、老槐树,去年想搞农家乐,折腾大半年就来了两百多个游客,连装修钱都没赚回来。” 这话听着扎心,却道出了不少乡村的困境 —— 单个村子资源就那么点,想靠“单打独斗”做旅游,难啊!
其实这些年我扎根乡村一线,见过不少原本“不起眼”的村子,靠“抱团”走出了新路子。今天就给大家说说这“抱团发展”的门道,为啥它能让乡村旅游活”起来?
第一个关键,就是“资源凑一块,好戏连台”。单个村子的景点往往太单薄,比如有的村只有一片古树林,有的村只有几处老作坊,游客来了顶多逛半小时就没的看了。但要是把周边村子的资源串起来,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就像浙江湖州的“鲁家模式”,当初鲁家村自己只有1800亩地,光靠自己搞旅游没底气。后来他们联合周边6个村子,把各村的竹林、茶园、鱼塘、花海整合到一起,设计出“一条主线、七条支线”的旅游线路,还推出了跨村联票。游客来了既能在鲁家村坐小火车赏景,又能去隔壁村采茶、挖笋、体验农家菜,一天都玩不完。数据显示,现在这个“抱团片区”每年接待游客超300万人次,村集体收入比之前翻了10倍还多。你看,原本零散的“小资源”,凑成了“大景区”,吸引力自然就上去了。
第二个门道,是“节庆一起办,名气传得远”。很多村子想靠办节庆吸引游客,但单个村子没名气、没资金,办个梨花节、樱桃节,顶多吸引周边乡镇的人,根本成不了气候。可要是几个村子联合起来办节庆,声势就完全不同了。我去年去陕西咸阳的袁家村调研,他们不光自己做得好,还带动周边11个村子成立了“乡村振兴联盟”。每年春天,他们会联合举办“关中农耕文化节”,有的村负责展示传统农具,有的村负责表演皮影戏,有的村负责组织农耕体验,还有的村负责卖特色农产品。节庆期间,光媒体报道就有几十家,去年吸引了超50万游客,周边村子的农产品销量比平时翻了3倍。反观那些单独办节庆的村子,很多连宣传海报都没人转发,更别说吸引外地游客了。所以说,“抱团办节庆”,既能分摊成本,又能扩大影响力,还能形成 “1+1>2”的效果。
第三个好处,是“特产抱成团,不愁卖不出去”。很多村子都有特色农产品,比如有的村种小米,有的村养土猪,有的村做手工粉条,但单个村子产量少、没品牌,要么卖不上价,要么根本卖不出去。可要是几个村子联合起来,把特产整合打包,打造区域公共品牌,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就像山东临沂的“沂蒙六姐妹”片区,6个村子原本各卖各的特产,小米一斤卖 8 块,粉条一斤卖 12 块,还没人认。后来他们联合起来,注册了 “沂蒙六姐妹” 公共品牌,统一包装、统一标准、统一销售。游客来旅游,既能在各个村子体验种植、加工过程,又能一次性买到6个村子的特色产品。现在他们的小米能卖到15 块一斤,粉条卖到25块一斤,还进了大城市的超市,去年整个片区的农产品销售额突破了2000万元。你看,原本“各自为战”的特产,变成了“抱团取暖”的品牌,不光好卖了,还卖上了好价钱。
这些年我一直说,乡村振兴不是“一村的战斗”,而是“一片的合唱”。单个村子就像一颗散珠,就算再亮,也成不了串;可要是把周边村子的珠子串起来,就能做成漂亮的项链,既值钱,又亮眼。
现在很多地方还在犯“单打独斗”的错:要么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肯跟隔壁村合作;要么担心“被占便宜”,合作中斤斤计较。可看看浙江鲁家村、陕西袁家村、山东沂蒙六姐妹的案例,哪一个不是靠 “抱团”实现了从“穷村”到“富村”的转变?
最后想给大家留个思考题:
与其自己“瞎折腾”,不如主动迈出一步,跟周边村子坐下来聊聊,说不定就能找到一条新路子。毕竟,乡村振兴的路上,一个村子富不算富,一片村子富才是真的富。
郭亮・『亮村有道』(乡村振兴实战课)讲透实战门道,教你上手就干。不绕空理论,聚焦乡村振兴从 0 到 1 的全流程,涵盖“资源挖掘、产业定位、运营避坑”等核心难题,每节“课”都给“能落地的步骤 + 可直接用的工具”,帮你把零散想法串成系统,学完就能上手干。
郭亮:乡村振兴『农文旅康』实战派专家,创意经济设计第一人。地道农旅、亮节智库、活德农科创始人。美学与MBA双硕士,管理学哲学博士。躬耕乡村,振兴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