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城是我国最著名的地标之一,历史上它是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而修建的防线。尽管长城在防御外敌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它的建设也带来了巨大的代价。秦始皇时期,劳工被强征,大量民众在修建长城过程中丧命,长城脚下积满了无数白骨。虽然长城的防御功能非常重要,但我们还需要提到一项不必要的建设,它不仅耗费了大量的生命,目的却仅仅是为了显示皇帝的威威风光。这项工程,就是位于南京市江宁区阳山南坡的阳山碑材。
在阳山的山坡上,巨大的碑座、碑额和碑身静静地躺在那里。这些石材都是来自阳山中品质优良、巨大的栖霞灰岩,碑身长49.4米,宽4.4米,高10.7米,重约9000吨;碑额的石材则有10米高,20.3米长,8.4米宽,重约6000吨。这些尺寸之大,可谓世界罕见。
为什么它被叫做“碑材”呢?古人常常会树立巨大的石碑来纪念帝王将相或祖先的功绩。尽管这块碑材已经雕刻完成,但它却并未被竖立起来,而是一直被搁置在原地,没人去关注它。因此,它也成了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项“烂尾工程”。
这个碑材的建设,故事要追溯到明朝第三任皇帝——明成祖朱棣。朱元璋建立了明朝,但他的儿子朱标并不是长子,因此朱标并不完全符合继承皇位的传统方式。朱元璋虽然立了朱标为太子,之后又为他立了继承人,也就是后来的建文帝。但朱棣一直心怀不满。1399年,朱元璋去世后,朱棣从北京起兵发动了叛乱,口号是“清君侧”。经过三年的战斗,朱棣攻占了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终于登上了皇位。
然而,民间的声音却并不认可朱棣篡位的行为。在古代,许多人认为只有“名正言顺”的继承才能得到广泛接受,朱棣通过篡位得到了帝位,这被认为是对父亲朱元璋的不敬。因此,虽然文人们在表面上不敢批评,但心里对朱棣依然有很大的反感,朱棣自己也非常清楚这一点。
为了证明自己的“孝顺”并稳定政权,朱棣在1402年即位后,宣布要修建一块空前巨大的石碑,用以彰显朱元璋的功德,既是对父亲的尊敬,也是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
朱棣立刻下令动工,召集了全国万余工匠,选择了阳山南麓作为碑材的开凿地点。这一地点的石材质量上乘,而且景色优美,成为理想的选址。工程开始后,规模非常庞大,但朱棣为了尽快完成,给工匠们设定了极其苛刻的任务要求。工匠们每天必须交三斗三升的石屑,由监工进行验收。如果没有按时完成任务,监工将面临严惩。而任务被分摊到民夫和工匠身上,导致了大量死亡。由于任务太重,很多工匠在工作中累死、摔死,甚至因为未完成任务被杀害,死亡人数高达3000人。这些死者的尸体被扔进了阳山附近的“万人坑”,随着时间流逝,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坟包。因此,这个“万人坑”周围的小村庄也被当地人称作“坟头村”。
经过长时间的不懈努力,阳山碑材终于在数年后完成了雕刻工作。如果这块碑材被竖立起来,它的高度将达到78米,重量超过3万吨,堪称世界上最大的石碑。
然而,这块凝结了无数人血泪的石碑材料最终却没有被竖立起来。朱棣为什么没有继续推进呢?首先,如何将这么巨大的石碑竖立起来是一个极为困难的挑战,一旦操作不当,石碑可能会断裂,前功尽弃。其次,朱棣已经将首都迁至北京,南京逐渐失去了重要性,随着他的统治逐渐稳固,他自然不再将精力放在这座石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