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总在不经意间镌刻记忆,那些鲜活的青春面庞、那些直抵心底的感动,总能在时光里闪闪发亮。如今,越来越多外籍人士跨越山海来到中国,在这片土地上追逐梦想、扎根生活。青岛,这座被海风与阳光包裹的沿海开放城市,更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无数留学生逐梦的“第二故乡”,他们在这里求知、成长,与青岛的山海共同书写着温暖的故事。
2024年6月11日,青岛文登路上,几名印度学生吸引了刚放学小学生的目光。印度留学生容若正和朋友穿梭在老城区的红瓦绿树间。他毕业于青岛大学,即将毕业他对校园里满是毕业季的不舍。在青岛生活的这些年,这座城市早已成了他心里的牵挂 —— 他在这里遇见了心爱的女孩,每到夏天,总会和印度同学们约着去市南区第一海水浴场 “洗海澡”,海风掠过皮肤的凉爽,是他对青岛最深刻的记忆。“青岛的海很温柔,夏天一点都不闷热,这里就像我的第二个家。”
2025年10月19日,雨后初歇的青岛,空气里满是海风的清新。雕塑园的步道上,法国双胞胎姐妹诺文与美丽正陪着妈妈散步,母女三人的笑声伴着海浪声格外惬意。这对2001年在青岛出生的姑娘,早已是地地道道的“青岛嫚”——幼儿园时唱着儿歌尽情奔跑,小学时跟着老师认识红瓦绿树的老街道……即便大学回到法国求学四年,心底最牵挂的还是青岛的烟火气。
2025年10月19日,雨后初歇的青岛,空气里满是海风的清新。雕塑园的步道上,法国双胞胎姐妹诺文与美丽正陪着妈妈散步,母女三人的笑声伴着海浪声格外惬意。这对2001年在青岛出生的姑娘,早已是地地道道的 “青岛嫚”—— 幼儿园时唱着儿歌奔跑在校园,小学时跟着老师认识青岛的老街道,初高中在课堂上探索知识,即便大学回到法国求学四年,心底最牵挂的还是青岛的烟火气。如今,她们再次回到这座熟悉的城市,找到稳定的工作,把青春的下半场,依然安在了这片承载着所有成长记忆的土地上。
如今,她们再次回到这座熟悉的城市,找到稳定的工作,把青春的下半场,依然安在了这片承载着所有成长记忆的土地上。
2025年10月19日,法国双胞胎姐妹诺文与美丽正陪着妈妈散步。
2024年6月11日,青岛大学的校园里满是毕业季的不舍。印度留学生容若和朋友用相机定格在青岛的最后时光。在青岛,他遇见了心爱的女孩;总会在夏天和同学相约去第一海水浴场“洗海澡”,海风掠过皮肤的凉爽,是他对青岛最深刻的记忆……
2014年7月5日,来自爱沙尼亚的苏珊娜在青岛精英散打中心练完拳之后,喝口青岛啤酒解渴。
2014年7月5日,来自爱沙尼亚的苏珊娜在青岛精英散打中心练拳。
“青岛的海很温柔,夏天一点都不闷热,这里就像我的第二个家。” 容若的话里,满是对这座城市的眷恋。
从2013年起,记者在采访中结识了太多像诺文姐妹、容若这样与青岛结缘的外国友人。法国绅士戴维在青岛推广着地道的葡萄酒、在青岛举办法国葡萄酒节;爱沙尼亚留学生苏珊娜热爱运动,痴迷搏击,每次在拳馆挥洒完汗水,总会开一瓶冰镇青岛啤酒,用醇厚清爽的气泡驱散所有疲惫;还有来自乌克兰的女艺术家安娜,平时是青岛音乐厅里灵动的DJ,用旋律为听众编织浪漫,休息时又变身“青岛生活家”,既能包出满是家常味的饺子,又能做出带着青岛海味的大餐,闲暇时还爱穿梭在老城区的里院小巷,看阳光透过梧桐叶洒下斑驳光影,感受这座城市的慢时光……
2015年12月20日,乌克兰女孩安娜在台东市场买菜。
他们来自法国、德国、奥地利、英国、印度、爱沙尼亚、俄罗斯等不同的国度,有人在这里遇见爱情、组建家庭,把日子过成了诗;有人带着满腔热情创业,在青岛的发展浪潮中创造个人价值。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下,更多年轻身影从沿线国家奔赴而来,开启逐梦之旅,在校园里学汉语、品戏剧、研医学,在街头感受齐鲁风土人情汲,把“他乡”变“家乡”……
2025年12月20日,乌克兰女孩在啤酒屋品尝啤酒。
每一段经历都成了难忘的回忆。毕业时,有人带着收获回家,把青岛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更有人舍不得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选择留下,在青岛续写属于自己的人生新篇章。
2017年6月17日,青岛一 五星级酒店的活动现场,两名留学生正以兼职模特的身份参与婚纱秀表演。学业之余,她们偏爱利用周末探索这座城市,既沉醉于青岛绵长的海岸线与海风,也热衷于寻觅街头巷尾的美食和烟火气。
记者手记>> 定格镜头里的青岛,飞扬世界的青春
当我点开硬盘里的文件夹,那些沉睡的照片突然苏醒,如同一把带着温热海风的钥匙,轻轻叩开了青岛与世界青年的对话密码。
2015年12月20日晚上,乌克兰女孩安娜来到市南区一个酒吧开始工作,她的工作是一名DJ,日常从事音乐教学工作。
作为记录者,我始终以细腻如发丝的视角,将留学生、外籍友人散落的生活碎片,一一拾起、凝结,最终酿成了一帧帧充满温度的视觉诗篇——当手中的镜头举起,拍下的肯定是自己认为美好的一帧画面,或者是一个因为难以忘怀而想“挽留”的瞬间。同时被保存进画面的,一定还有那一刻最真实的心情。
2015年12月20日,乌克兰女孩安娜在台东市场买菜。
念头萌生,镜头聚焦,一气呵成,世界在一个小窗口中被聚焦。看不见摸不着的情绪变为可以清晰看到的影像,发现自己未曾意识到的新力量新情绪。摄影就是能给人带来这样的喜悦。
来青岛学会做的第一个菜,就是炒蛤蜊。
饺子和蛤蜊,属于这些在青漂女孩很喜欢的伙食。
你看,印度青年容若在老城区红瓦绿树间扬起的毕业笑靥,眼角还流露着对“第二故乡”的不舍;爱沙尼亚姑娘苏珊娜挥拳后,仰头畅饮冰镇青岛啤酒,酒液顺着嘴角滑落,连空气都染上了畅快;俄罗斯学子在中文课堂上,指尖点着课本逐字推敲汉字的专注,眉头微蹙又忽然舒展的瞬间,藏着对另一种语言的热爱……这些画面,早已不是静态的定格,而是在胶片里悄悄生长的鲜活生命力。就像法国双胞胎诺文与美丽,镜头里她们牵着妈妈的手走在雕塑园的模样,眼底闪烁的光,全是对青岛刻入骨髓的热爱。
2015年12月20日,安娜走在黄岛路上,看着老街的烟火气。
这些照片的镜头语言里,藏着最动人的双重叙事:青岛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城市肌理,是永不褪色的天然背景板,古老又鲜活;而留学生们的日常,是流动的主角,带着异国的鲜活气息,与这座城市的节奏悄然合拍。
2015年12月20日,乌克兰女孩安娜在逛青岛老城区时,遇到附近居民遛狗,喜欢宠物的她,立即上前与狗狗接触。
当乌克兰艺术家安娜的画笔轻轻掠过老建筑的砖纹,颜料在画布上晕开的瞬间,仿佛是两种文化在低语;当俄罗斯姑娘第一次用筷子夹起辣炒蛤蜊,手微微颤抖却满眼期待的模样,让东西方的生活习惯在此刻温柔碰撞,形成奇妙又和谐的张力。尤其那张中文课堂的特写,作业本上歪歪扭扭却一笔一画的“明天晚上我们吃晚饭就去看电影”,简单的句式里满是对融入生活的渴望,仿佛能听见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与窗外隐约传来的海风声交织,竟生出一种听觉般的呼应,让文化学习的细碎细节,都裹满了故事感。
2013年5月1日,青岛云南路一小区内喜气洋洋——奥地利小伙皮特,终于娶到了心仪的青岛姑娘田群。两人的缘分始于一次偶然相识,皮特被田群深深吸引后展开热烈追求,最终如愿抱得美人归。婚礼当天,他还入乡随俗,完成了给老丈人家送鲅鱼、摘下 “光棍帽” 的青岛特色仪式,满是幸福与热闹,目前俩人已有了三个可爱的宝宝。
我始终深谙“以小见大”的美学真谛。从2013到2024,时光如白驹过隙,可镜头里的那些碎片却从未褪色:海水浴场翻涌的浪花里,藏着各国青年“洗海澡”的欢笑声;安娜画室里斑驳的油彩,记录着她用艺术对话青岛的日夜;餐桌上升腾的烟火气里,有饺子的鲜香、蛤蜊的海味,更有跨越国界的家常温暖。这些切片式的场景,如同珍珠般被一一串联,最终拼成了逾十年间留学生群体的生动群像。
2013年5月1日,青岛云南路一小区内喜气洋洋——奥地利小伙皮特,终于娶到了心仪的青岛姑娘田群。两人的缘分始于一次偶然相识,皮特被田群深深吸引后展开热烈追求,最终如愿抱得美人归。婚礼当天,他还入乡随俗,完成了给老丈人家送鲅鱼、摘下 “光棍帽” 的青岛特色仪式,满是幸福与热闹,目前俩人已有了三个可爱的宝宝。
你看,欧洲模特在老城石阶上转身时扬起的裙摆,多国青年在青岛大学校园里围坐讨论作业的热闹,镜头记录的不只是他们的“青岛时刻”,更是这座城市作为文化熔炉的包容气度——它从不刻意迎合,却以开放的姿态,让每一个远道而来的人都能找到归属感。
踩在老台阶路面,看着老式墙壁和楼梯,这就是青岛老街里的模样。
光影交错间,每一张照片都成了青岛递给世界的独特名片。它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用最真实的画面,邀请每一位观者透过镜头,触摸那些被海风浸润的青春、被烟火温暖的梦想。原来,一座城市与一群人的相遇,从来不是简单的停留,而是彼此滋养、共同成长的故事——青岛因他们的到来更具国际活力,他们也因青岛的包容,在这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诗与远方。
2025年10月16日,青岛第三海水浴场的沙滩上,来自俄罗斯莫斯科的35岁乐手丹尼斯,正专注地拉动着手风琴。悠扬的《贝加尔湖畔》旋律随海风散开,为秋日的海滨添了几分异域温柔。 丹尼斯来青岛已逾一年,目前在当地一家俄罗斯风味西餐厅担任乐手。工作之余,他常带着心爱的手风琴走进这座城市的角落,用熟悉的旋律连接起故乡与当下的生活。他很喜欢青岛,想长期在这里工作生活。
2025年10月16日,青岛第三海水浴场的沙滩上,来自俄罗斯莫斯科的35岁乐手丹尼斯,正专注地拉动着手风琴。悠扬的《贝加尔湖畔》旋律随海风散开,为秋日的海滨添了几分异域温柔。 丹尼斯来青岛已逾一年,目前在当地一家俄罗斯风味西餐厅担任乐手。工作之余,他常带着心爱的手风琴走进这座城市的角落,用熟悉的旋律连接起故乡与当下的生活。他很喜欢青岛,想长期在这里工作生活。
2019年6月,俄罗斯女画家柳德米拉格林·什奇科娃·巴宾茨基(下文简称柳德米拉格林)居住青岛多年,在她的笔下,青岛 “红瓦绿树” 的经典景观被赋予了独特的艺术质感,她用色彩捕捉光影变化,让熟悉的城市景致透出别样韵味。
2019年6月4日,来自俄罗斯女画家柳德米拉格林·什奇科娃·巴宾茨基(下文简称柳德米拉格林)与好友乌克兰女画家安娜,共同在青岛举办画展,她们俩人都长期在青岛生活。
2014年7月,青岛,哥哥Vincent和妹妹Feli身着德国队球衣,与父母围坐在一起,准备共同收看世界杯决赛。那场比赛中,德国队在加时赛凭借格策的制胜球,1-0击败阿根廷队,成功捧起队史第4座世界杯冠军奖杯,一家人的欢呼也融入了全球德国球迷的喜悦之中。 兄妹俩有着德国血统——父亲是德国人,母亲是中国人,但从小在青岛长大,这座海滨城市承载了他们的童年记忆。随着成长,两人如今已回到德国,开启了大学求学的新生活,继续在新的环境里追寻自己的人生方向。
兄妹俩共同爱好就是踢球。
10月22日,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崂山院区移植研究所内,36岁的巴基斯坦医学博士Muhammad imran正与同事专注开展实验。他的学术生涯与青岛深度绑定——不仅在青大附院完成研究生与博士阶段学习,还师从青大附院副院长、器官移植中心主任蔡金贞教授,深耕肝移植领域。如今,他已在青岛生活7年,始终以青大附院为平台,持续推进相关医学研究。工作之余,他常去石老人、麦岛、中山公园欣赏风景,也偏爱饺子、包子、海鲜与羊肉串等青岛美食,早已把这里当作生活的 “第二故乡”。
10月22日,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崂山院区移植研究所内,36岁的巴基斯坦医学博士Muhammad imran正与同事专注开展实验。他的学术生涯与青岛深度绑定——不仅在青大附院完成研究生与博士阶段学习,还师从青大附院副院长、器官移植中心主任蔡金贞教授,深耕肝移植领域。如今,他已在青岛生活7年,始终以青大附院为平台,持续推进相关医学研究。工作之余,他常去石老人、麦岛、中山公园欣赏风景,也偏爱饺子、包子、海鲜与羊肉串等青岛美食,早已把这里当作生活的 “第二故乡”。
2025年9月27日,青岛女婿David在岛城已经居住多年。当天他在八大关主办了第九届德国葡萄酒节,现场参与者来自法国、英国、德国等多个国家,跨越国界的相聚让这场盛会更添国际氛围。
2023年12月14日,俄罗斯留学生尼塔学习中文。
2023年12月14日,俄罗斯留学生德拉学习结束后,去体育馆体验乒乓球运动。
2023年12月14日,青岛栈桥海边,留学生德拉和尼塔(右一)在逛景区。
(半岛全媒体记者 何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