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卜楞寺
——四川青海甘肃环游记(八)
作者:陈震
8月4日上午大约11点离开炳灵寺,转入县道。道路狭窄,泥泞不堪,还有塌方一处,望之甚深,幸得两车结伴而行,有人下车指挥,得以安全驶离。县道虽窄却狭路多相逢,时不时对面就冒出客车或货车,所幸也安全通过。其后入省道,上高速,下午3点多出高速进入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发现拥堵已成常态。县城西边往拉卜楞寺的街道上车辆鸣笛声不绝于耳,然而,一辆辆大小车辆却如蜗牛爬行。街道两侧高出路面的店铺门前的人行通道,也挤满了形形色色汉藏服饰的人群,时有接听手机的僧人掺和其中。
这一切都拜拉卜楞寺所赐。
由于甘肃比江苏实际要晚1小时20分钟左右,我们感觉是午后不久。
进寺后,大家先沿寺院外墙的转经长廊(约3.5公里,2000余个转经筒,为世界最长转经长廊,全程步行约需1小时)从东侧起点开始,顺时针行走。有当地信徒转经祈福,我们跟随其后。大约转了半个多小时。
在几纵几横的通道,我们欣赏了拉卜楞寺的红墙装饰材料。这种边玛草(又称扁麻草,墙上警示牌为“请勿触摸损篇蔴草,违者重罚”),由高寒地区生长的柽柳枝制成。其工艺包括剥皮、晒干后,用红泥、牛奶、红糖等混合浆料染色,再层层叠砌成墙体。因其质地坚硬、耐腐蚀,历史上仅用于寺庙和贵族建筑,象征等级与尊贵。
远观近看,拉卜楞寺万余间经堂、佛殿、经院、僧舍等建筑,以石木、土木结构为主。整体建筑下宽上窄,成梯形向上挺拔。外石内木,有“外不见木,内不见石”之说。外观则以红黄白三色示人。建筑形式有藏式,汉宫殿式和藏汉混和式。这些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在以形似大象横卧之山为背景的宽阔广场,慕名的游客与虔诚的信众三五成群,扎堆游览。藏汉服饰,南北口音,导游挥旗,人群涌流,手机高举,快门频闪,虽有细雨飘洒,却浇不灭人们的参观热情。不过,众多游人的涌入,让这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的著名寺庙多了些世俗烟火气,少了点佛门清净地。
在讲解员委派处得知有僧人义务讲解,人们一窝蜂地跟上听讲观瞻。
这样,我们的游览就依讲解线路而行。
医药学院、上续部学院、喜金刚学院,再到释迦牟尼佛殿,然后,时轮学院、下续部学院,以(大经堂)闻思学院为首的拉卜楞寺六大学院被誉为“世界藏学府”,享誉海内外。遗憾的是大经堂正值一年一度的僧人辩论(据说,闻思学院最高学位每年仅录取2名考生),不允许参观者现场观看。
48座佛殿,我们只是蜻蜓点水式游览了弥勒佛殿、释迦牟尼佛殿、文殊佛殿等。殿内壁画精美绝伦,雕塑栩栩如生,唐卡超凡脱俗。只是游客爆满,摩肩接踵,我们只能在人群缝隙处窥视,或目光超越人群向前上方、佛殿顶部观看,极少有临近细看的机会。就这样,走马观花匆匆游览了拉卜楞寺。欣赏之余,吟诗一首——
七律拉卜楞寺杂咏
山川灵秀拉卜楞,瑞气缭垣任舞腾。
殿宇轩昂见僧众,藏学渊跃冠云层。
法轮频转含烟雨,金顶承平落圣灯。
雾笼迷蒙心如一,八方信众喜兴登。
(摄影:子夏鹏民)
大经堂(闻思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