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山巍巍,白龙激荡。陇南的路,是山水间舒展的绸带,一头系着秦巴的苍翠,一头连着白龙江的澄澈。它碾过青泥岭的晨雾,绕过文县天池的碧波,在康县的古村旁蜿蜒,于武都的油菜花田边延伸,把八县一区的故事,轻轻铺展在陇南山地的褶皱里。这条路,是经济发展的动脉,亦是人文流淌的血管;是连接各地的纽带,更是时代变迁的见证。
陇南每一公里都藏着故事,每一个转弯皆遇见风景。公路延伸之处,不仅是地理的抵达,更是希望、幸福的抵达。让我们一起,在车轮与路面的对话中,读懂各县的山水之美、人文之韵,透过这条起伏的曲线,读懂陇南最美的画卷。
在甘肃陇南宕昌,路不仅是穿山越谷的通道,更是串联历史文脉、激活山水灵韵、催生文旅新篇的“文化脐带”。国道212线的车辙里沉淀着三国风云与羌韵古史,省道209线的柏油路上镌刻着长征史诗与振兴新篇。一路走来,仿佛能听见历史与当下的对话--公路记录了历史的进程、社会的进步,公路的力量让交流畅通、文化苏醒,催生了山水赋能、乡村振兴、业态新生的故事。
公路记录了千年人文前进的历史
宕昌的路,是一部摊开的史书。国道212线如坚韧丝线,串联起散落的人文珍珠,让尘封印记重获生机。
官亭镇峡谷中,国道旁的邓邓桥遗址崖壁上,三国栈道孔穴清晰如昨。曹魏大将邓艾父子凿崖为道、渡江伐蜀的凿痕里,藏着不朽的凿壁借道的拓路精神。侯儿坝摩崖石刻,“天沆永博”四字雄浑朴拙,承载着康熙年间羌人拓路奋争实物文化记忆。游客在“三国古栈道”观景台,便能触摸千年前的石质年轮——公路未割裂历史,反倒搭建起“古今对话”的平台,让三国烽烟脱离博物馆的静态陈列。
省道209线(南腊公路)旁的大拉梁见证了红军长征突破腊子口的征程,《七律・长征》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便源于此。红军长征浮雕与彩绘在山间绵延,这是一条胜利之路。1935年,红军攻克腊子口后沿此线抵达哈达铺,在得到充分休息补给的同时作出“到陕北去”关键决策。与公路近在咫尺的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从当年的红军长征“加油站”变为红色研学“打卡地”。公路让长征精神走出教科书,化作可感知、可传承的“活教材”。
公路缩短的“诗与远方”
“蜀道难,在陇南”的旧谚,被日新月异的公路发展改写。当省道209线的柏油路铺进深山,官鹅沟的飞瀑流泉、腊子口的苍松翠柏,不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秘境,而成为带动乡村振兴、交旅融合的“绿色引擎”。
官鹅沟国家5A级旅游景区,曾因山路崎岖让游客望而却步。如今,国道212线、省道209线、G75兰海高速像一条条银链,将景区与外界紧密相连。游客沿着公路自驾,车窗外的每一帧都是壁纸,公路不仅缩短了空间距离,也让更多人踏足了宕昌的山水画卷,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绿水青山”实实在在变成了“金山银山”。
这种“赋能”不止于景区。南腊公路沿线的汉、藏、回村寨,依托公路发展起“特色农产+自驾旅游”的业态。在哈达铺镇“红军锅盔”小摊前,排队的游客能透过玻璃窗看到传统工艺制作的“干粮”。公路像一条毛细血管,将游客的需求与乡村的资源精准对接,让每个村寨都成为文旅版图上的独特节点。
公路催生的“文旅新场景”
当“三色南腊”的品牌标识出现在大拉服务区,宕昌的公路之旅已不止于“看风景”,更升级为“沉浸式体验”。红色(精神底蕴)、绿色(生态根基)、橘色(责任担当)的三色融合,催生出一个个令人耳目一新的文旅场景。
“司机之家”是最温暖的注脚。在省道209线大拉服务区,内设停车区、新能源车充电桩、休息区、用餐区、医联体区、淋浴洗漱区、土特产区,可为司机提供停车、休息、洗浴等基本服务。以前跑车累了的司机只能在路边眯会儿,现在能在胶囊舱安心休息、喝口热茶,小小的“司机之家”,成了公路与民俗文化的“融合站”。
路无止境,文脉永续
从三国的凿石为路,到红军长征的浴血开路,再到如今的匠心护路,宕昌的公路始终在回答一个问题:让路不仅仅是通行之路,更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引擎和文明的载体?答案藏在车水马龙的“三色南腊”里、游人如织的官鹅沟里、有着不同口音熙熙攘攘的小吃街人群里、屹立在国道旁的邓邓桥里,藏在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的百将图中,藏在游客与村民的笑脸上。
当新一轮的朝阳升起,橘色的养护车又行驶在公路上,他们不仅在修补路面,更在续写一部“路与文化”的永恒篇章。因为他们知道,每一寸公路的延伸,都是对历史的致敬,对未来的承诺——让文化因路而兴,让山水因路而活,让生活因路而美。
来源:陇南宕昌发布
监制:李成华 责编:高剑榕 编辑:杨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