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的露天市集上,烤玉米与香料的混合香气常年弥漫。
市集一角的摊位上,摊主会将风油精装进透明小玻璃瓶,与手工木雕、咖啡豆一同陈列,每当有顾客问价,便上前介绍“这是来自中国的‘神水’,驱蚊、提神都管用。”
这种中国常见的日用品,在非洲的社交场景中更显特殊意义,当地年轻人上门拜访岳父母时,除了携带传统花布与银饰,口袋里常会揣上两三瓶风油精。
曾有参与援建工作的人员观察到,某户当地家庭中,刚订婚的年轻人将风油精作为礼物送出后,其长辈向他人展示时提及:“这孩子心思细致,知道我们夏天受蚊子困扰。”
从价格来看,非洲市场上的风油精单瓶售价约60元人民币,是国内3-6元单价的20倍左右,这一溢价不仅源于进口成本,还包含了当地关税、多级分销利润等流通环节费用。
即便如此,风油精仍供不应求,甚至流传着“如果风油精是女人,我就娶她”的流行语,足见其受欢迎程度。
在国内市场,风油精早已是颇具年代感的日用品,超市货架底层常能见到其身影,仅在夏季被蚊虫叮咬后,才会被消费者想起。
而在非洲,民众对风油精的使用方式颇具巧思,有人在喝咖啡时,掏出发皱的风油精瓶往杯里滴两滴,以此驱散午后扛甘蔗时的困倦。
女性编完脏辫后,会在发尾涂抹少许,既能降温防蚊,又能淡化身上的汗味,部分人感到头晕时,还会将瓶口凑近鼻尖轻吸,借助其气味快速恢复清醒,认为效果优于汽水。
风油精在非洲的走红,本质上是其功能与当地需求的高度契合,没有复杂的高科技噱头,却精准覆盖了驱蚊、提神两大核心需求,自然获得广泛认可。
为何中国风油精能“拿住”非洲
要理解风油精在非洲的重要地位,需先正视当地面临的蚊虫困扰,非洲大陆承载了全球95%的疟疾病例,每年近60万人死于蚊虫传播的疟疾。
曾有援建记录显示,某非洲村落中,一名儿童被蚊子叮咬后,短短几天内体温便升至40度,由于村内小诊所缺乏对症药物,待转运至镇上医院时,已处于危险状态。
医疗资源的匮乏更加剧了这一困境,据非洲全球卫生与社会变革中心2025年数据,非洲承担着全球25%的疾病负担,医疗资源却仅占全球3%。
许多村落与最近的诊所之间,需步行两三个小时才能抵达,即便到达,也常面临缺医少药的情况,对当地民众而言,驱蚊产品并非“可有可无的生活用品”,而是保障健康的“刚需品”。
风油精恰好精准对接了这一需求,其弱酸性配方能中和蚊子叮咬后分泌的碱性毒液,缓解红肿瘙痒,薄荷脑与桉油带来的清凉感,在48度的高温环境中,涂抹于太阳穴便能快速舒缓不适。
更关键的是价格优势,进口西药单瓶售价常达几十美元,远超当地民众消费能力,而风油精6美元的定价,让普通家庭均能承受。
令人关注的是以仿制药闻名的印度,并未在非洲风油精市场占据份额。
核心原因并非“配方保密”,事实上,以薄荷脑、冬青油为核心的风油精基础配方在行业内并不神秘,其技术壁垒更多体现在生产工艺与原料精度控制上。
印度虽曾尝试生产相似产品,包装与中国风油精接近,但当地民众使用后反馈“清凉感不足,效果打折”,最终难以打开市场。
此外中国企业的规模效应同样关键,据行业调研数据显示,国内风油精头部生产企业年产量可达13亿瓶。
尽管单瓶利润仅几毛钱,但通过大规模原料采购降低成本、标准化生产保障99.5%的良品率,再借助义乌小商品“集装箱集拼”物流模式。
从公开出口数据来看,2021年中国对非风油精出口量超4000吨,创汇1.63亿元,也印证了这一优势。
从风油精到自行车
风油精在非洲的成功并非个例,老干妈辣酱在非洲市场的表现同样亮眼,超市中单瓶售价为国内的三倍,且常年占据货架显眼位置,当地民众常托人代购,认为其搭配木薯饭风味极佳。
六神花露水则因实用属性与精致包装,被年轻人视为“轻奢品”,夏季常随身携带。
蝴蝶牌缝纫机更是成为加纳、肯尼亚等国女性的嫁妆标配,在当地认知中,拥有一台蝴蝶牌缝纫机,堪比国内拥有钻戒的体面。
永久牌自行车在部分非洲小城,更是家庭财富的象征,谁家拥有一辆,便会被街坊邻里认为“经济条件优越”,其地位相当于国内的宝马汽车。
谈及“中国制造出海”,华为、大疆、比亚迪等高科技企业常被提及,这些品牌凭借技术实力展现了中国制造业的高端水平。
但从全球消费市场来看,40亿人月收入不足1000元,这一群体的核心需求并非“秀技术”的高端产品,而是能解决吃饭、出行、日常健康等实际问题的高性价比商品。
中国制造的竞争力,既体现在华为、比亚迪等企业代表的“高端实力”,也蕴含于风油精、缝纫机这类“接地气”商品展现的“民生韧性”,前者以技术突破赢得全球敬畏,后者以实用价值获得民众认可。
从全球化本质来看,其核心并非“向高收入群体输出高端产品”,而是“为不同收入层级的消费者提供适配商品”。
结语
当非洲民众夏季出行必带风油精、欧洲消费者排队购买比亚迪电动车、美国年轻人热衷泡泡玛特盲盒时,中国制造正以多元形态融入全球生活。
高科技产品是中国制造的“面子”,彰显创新能力,小商品是中国制造的“里子”,夯实市场根基。
随着越来越多国家的民众对中国制造形成“刚需依赖”,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化全球化”,正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实现。
上一篇:“最佳旅游乡村”里的中国故事
下一篇:广西龙胜:金秋梯田美如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