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塞尔:从“旅游打卡”到“战地打卡”
如果你今年打算去布鲁塞尔旅游,那恭喜你,你的旅行计划已经升级为“真人吃鸡套餐”——不再只是欣赏尿童雕像,这次可能会见到它在浇水的同时,也能顺手扑灭手榴弹的引信。
大广场上的钟声不再是唯一的声音,空气中可能还会响起“哒哒哒”的枪声,仿佛一场战争的背景音乐。市长也忍不住发出“温馨提示”:记得拍照时蹲低点,手指放高些,下一秒你可能就能拍到一个弹孔,拍照费可能还得额外加。
从“薯条涨价”到“薯条飞弹”
去年,布鲁塞尔的居民还在抱怨薯条涨价,而今年,他们直接升级为“薯条飞弹”——发生了60起枪击事件,其中三分之一发生在暑期,黑帮组织的活跃度比旅游局还要了解旺季。
官方通报中表示,死亡人数“仅”有两人,听起来像是对灾难的安慰,然而流弹的危险却没有性别、年龄的区分,检察官也为大家贴心提醒:“人人有奖”,这让布鲁塞尔瞬间变成了一个大型的盲盒现场,谁能躲得过流弹,谁就幸运。
政府的“应急处方”:军事化管理
1. 士兵上线:防长弗兰肯透露,可能会在年底前将士兵部署到布鲁塞尔街头巡逻,简单来说就是,警察“奶不住”,只能呼叫坦克来帮忙。虽然相关法律条文还没通过,但士兵们只能先“扮演”移动路标,遇到子弹时要立正并敬礼:“请您先行!”
2. 联合行动:首相号召司法、财政和国防部门联合行动,组成一个名为“毒品必死”的群,目标是切断监狱内黑帮大佬的网络,让他们无法远程控制犯罪。
3. 财政支持:半年多前,检察官请求1000万欧元,却没有得到回应;如今,司法部长直接提出10亿欧元的预算,用于提升摄像头、警车和监狱的网速,力争让黑帮的网络直播卡顿。
4. 移民政策:智库提出建议,应该给移民二代发放工作许可证,否则“抓一波,长一波”,社会问题将如春风般再度滋生,循环往复。
理性反思:布鲁塞尔的病,是欧洲的病
暴力并非比利时的独有问题,它只是欧洲“毒品大动脉”交汇点的一部分。安特卫普港进货,荷兰地下实验室加工,法国马赛转运,布鲁塞尔位于中间,成了“欧盟收费站”。
随着黑帮国际化、武器价格低廉、社交软件传播迅速,欧洲还在使用90年代的管理方式来应对21世纪的犯罪问题,甚至连血都不掉,反应迟钝不已。
布鲁塞尔的另一个问题是其人口结构:46%的居民是外来出生,创下全国最高。多元化本不应是问题,但政府却总是甩锅给下一个,吃着移民送的华夫饼,却抱怨“饼太烫”。
布鲁塞尔的行政体制复杂,19个市镇各自为政,警力分散,黑帮只需要一个Telegram频道就能迅速覆盖整个城市,行政分裂难以与日益强大的犯罪力量对抗。
“欧洲首都”成“欧洲首枪”?
如果到年底,真的看到士兵在尿童雕像旁边站岗,那就意味着布鲁塞尔的“欧洲首都”标签,已经正式升级为“欧洲首枪”。
如果10亿欧元的预算、法律条文和士兵的部署都到位,但依然无法阻止子弹的飞散,那就不是简单的“犯罪问题”,而是整个“欧洲治理模型”的BUG。
毕竟,如果一个城市需要依赖防弹背心才能迎接圣诞节,而圣诞老人还得先过安检,谁还能关注烟囱的宽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