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绿皮火车远行记
江苏盐城/冯雁声
一列绿皮普快在沪昆线上风驰电掣,窗外地转天旋,风景如老电影般一帧帧掠过。
“一条龙呀,哥俩好啊,五魁首呀,六六顺啊”。突然,一阵吆喝声将我从朦胧中惊醒,扑鼻而来的是一股酒肉的香味。斜对面的座位上,三位光着膀子的中年男子正在旁若无人地划拳喝酒,油光发亮的脸上沁出密密的汗珠,靠车窗的茶几上,摊放着报纸包着的猪头肉和一只烧鸡以及花生米,每人端一只印有“抓革命,促生产”等红字的白搪瓷杯,酒是掉了漆的军用水壶里的散装白酒。其中那个胸口有毛的汉子,豪爽地仰着脖子,一口气干掉了杯中的剩余白酒,油腻腻的手撕了一大块鸡肉塞到嘴里,赢得围观的旅客们一阵子喝彩。热烈的气氛像是在观看一出精彩的戏剧表演。
这是我第一次坐绿皮火车远行。那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在南洋商场当经理,去云南昆明讨一笔商场的应收款。
到昆明要先从盐城乘长途汽车到上海,中途在江都吃午饭,晚上到达上海后,来不及住宿,乘公交车直接去火车站买票。售票厅里人声鼎沸,乱哄哄的,七八条长长的队伍,弯弯曲曲,还经常有人插队。我也没问清楚,自作聪明地在一条人少的队伍后面排了上去,半个多小时后,到了窗口一问,方知排在了北上的队伍,随即抽身寻找南下的窗口,排在一条最长队伍的末尾,两个多小时后才将票买到。商场是个穷单位,我舍不得买卧舖,就买了50多元的硬座,还是第二天下午六点多的。这时已是夜里十点多了,只得在车站附近找旅馆入住。
盛夏的天气,车厢里人语喧哗,闷热得像蒸笼,到处都挤满了人,还臭哄哄的,不时有小孩在啼哭。车窗是敞开着的,蒸气似的热风呼呼地一阵阵扑面而来,让人们烦躁不已。尤其是人行道上,前心贴后背,像下饺子似的,行李架和座位下都被大包小包箱子和编织袋塞得满满的。虽然车顶上有几台风扇有气无力地转着,可对这偌大的车厢来说,根本不管用。我的行李不多,只有一个带拉链的提包里几件换洗衣服和洗漱用品,抱着包落座后,因为过度疲劳,随着列车咣当咣当的节奏,不一会儿就打起了瞌睡。
几个小时后,喇叭里传来了播音员杭州快到了的声音,车厢里忽然一阵阵骚动起来。靠窗的一位旅客在杭州下车,站在我前面一位无座位的男子,迅速趁机坐了下来。我的座位靠人行道,肩扛手提大包小包的人们在人行道上挤来挤去,撞得我钟摆似的前磕后仰,不得不站起来避让,列车行进了十几分钟才安定下来。
列车开开停停,不知什么时候到了鹰潭站,车还没停妥,肩扛手提的旅客们便廹不及待地涌向车门,客还没下完,外面的乘客就向车厢里挤,那些个子小的乘客和小孩,也不甘示弱,在车内外亲友的接应下,直接从车窗爬了进来,也有挤不下车的旅客从车窗爬外去的。当地的小贩们也争先恐后地涌向车窗,叫卖各种水果和玉米、茶叶蛋,有的甚至挤上车厢叫卖,直到列车慢慢地滑行,才被列车员的大声呵斥下赶下车,有的干脆滞留在车上,到下一站才下。
车厢像个乡村大集市,划拳喝酒的,高谈阔论的,下棋打牌的,嘈杂声不绝于耳。尽管车厢里拥挤得水泼不进,也丝毫不影响列车售货员售货,他们推着小车,不急不躁地在人行道上一寸一寸地把旅客向两边挤压,边推边吆喝。在车厢连接处,两位皮肤黝黑的老伯盘腿坐在地上,每人抱着一管约茶杯粗细两尺长的竹筒水烟,眯着眼睛、悠然自得、咕噜咕噜地吸着。旁边两只篓子里分别装着几只鸡鸭和一头小猪仔。那只绑着腿子的母鸡时不时地拍打一下翅膀,惹得同处一篓的鸭子嘠嘎嘎地抗议,只有小猪仔闭着眼睛躺在自己的篓子里,独享安宁,彷佛车厢里发生的一切与它无关。
深夜,车厢里也渐渐地静了下来。长时间的坐车让人们疲惫不堪,地上和人行道上到处是东倒西歪的旅客,就连座椅下也有人睡觉,上个卫生间都举步维艰,要说许多遍“对不起,请让一让”。下脚时要先用脚尖试探,防止踩着横七竖八的腿子,或是座位下躺着伸出的人头,倒是躺在行李架上的几位,最为安逸,无人打扰。我趁停靠小站的机会,发现一处行李架上有空地方,立刻爬了上去,包当枕头,美美地睡了两天来最舒服的一觉。
第四天早晨,列车抵达昆明,终于结束了两天三夜的漫长行程。下车岀了站,正准备找旅馆,突然两眼发黑,双腿一软,整个人瘫倒在地。这莫名其妙的状态,让我惊慌失措,岀站时还好好的,怎就这样了呢?正纳闷间,幸好一位踏三轮车的大叔路过,将我扶上了车。“你肯定是远道而来的,坐长途火车,脚千万不能长时间垂在那里,要跷到对面座位上才行,现在我把你送到附近旅馆,休息一天就恢复了,没事的”,好心的大叔告诉我。
如今的绿皮火车今非昔比,不仅票价亲民,而且环境不比高铁差,车厢里走动自由,整洁卫生,秩序井然。“啤酒饮料矿泉水,花生瓜子八宝粥”。列车售货员推着小车,边走过吆喝,南腔北调的游子们,或闭目养神,手机涮屏,或轻声细语,八卦着乡间的轶闻趣事,讲述着新时代的中国故事。女儿嫁在徐州,经常往返,如果不赶时间,我还是选择乘坐绿皮火车,一拖箱,一本书,一杯茶,不为追逐远方的梦想,只为重温那些人间烟火,享受那份慢节奏的悠闲时光。
作者简介
冯雁声,江苏盐城市亭湖区人,退休干部,文学爱好者,先后在农业技术推广、环境保护部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