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叶忍冬
驼梁金莲花开。
华北豹(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黑鹳(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中华斑羚(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豹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臭冷杉(国家珍稀保护树种)
丁香叶忍冬(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大花杓兰(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黑褐穗薹草(山西新记录植物)
金莲花
编者按
亿万年的地质沧桑,赋予五台山“华北屋脊”的壮阔;垂直分布的生态带,孕育出“物种基因库”的丰盈。
从漫山鎏金的金莲花,到悄然孕育的特有真菌;从红外相机捕捉到的华北豹身影,到悬崖峭壁间倔强的丁香叶忍冬——这片土地上,每一种生命都在书写独特的生存故事,每一次物种“显影”都印证着生态保护的成效。
请与我们一道走进这片充满韧性的土地,探寻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立体答卷,聆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华彩乐章。
解锁五台山的生态密码
从“物种稀缺”到“种群回归”,从“被动防护”到“主动共生”,五台山始终坚持“生态筑基、科技赋能、全民守护”路径,构建全链条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让生态屏障愈发坚固,成为珍稀物种的“庇护所”、生态修复的“示范地”。
生态筑基
摸清立体秘境生态家底
五台山的生态魅力,始于其独特的“垂直生命带”。从山脚的农垦带向上,山地落叶阔叶灌丛、针叶阔叶混交林、寒温性针叶林、亚高山灌丛依次铺展,最终在山顶形成亚高山草甸,构成“一山存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生态奇观。作为华北地区典型的山地草甸,盛夏时节金莲花、苔草等几十种植物肆意绽放,宛如金色星河落满翠绿地毯。
更精妙的生命密码,藏在肉眼难及的“地下—地上”立体网络中。在林下腐殖土深处,71种大型真菌悄然生长:如山西独有且以“五台山”命名的黑蛋巢菌等。这些真菌分解枯枝落叶、滋养植物根系,成为生态系统的“隐形纽带”;在悬崖峭壁间,极危植物丁香叶忍冬从石头缝中探出头,臭冷杉则在1600—2500米海拔形成带状群落,见证着华北地区的生态变迁。
为守护这份“家底”,山西省五台山国有林管理局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理念:每年平均完成营造林20万亩以上,草原修复与保护8万亩以上,森林抚育10万亩以上,推动辖区林草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更加良好的栖息、生长环境;在山西臭冷杉省级自然保护区,科学管护让4.99万株臭冷杉健康生长,这个全国分布最南缘的种群,如今幼苗、幼树数量持续增长。
“多年前进山,难得见到狍子;现在巡护时,经常能看到赤狐横穿林道,红外相机还拍到了华北豹!”10月9日,五台林局金岗库林场刘瑞军感慨五台山的生态变迁。截至目前,林局辖区已记录野生动物211种、野生植物1146种,立体生态网的成效逐步显现。
科技赋能
实现珍稀物种精准守护
“看,是中华斑羚!”今年9月,五台山景区监测队员从红外相机记录的画面中首次发现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中华斑羚。此时,景区分布在台怀镇、金岗库乡、石咀镇的44台网络红外相机正24小时运转,覆盖176平方公里的林、草、湿地,实时记录着野生动物的活动轨迹——从华北豹巡视的威严身影,到豹猫穿梭林间的灵巧姿态,再到中华斑羚下山饮水的悠然画面,这些“森林眼睛”让珍稀物种的生活习性愈发清晰。
根据这些记录,林业科研人员可以通过DNA分析粪便,精准掌握种群数量;测量爪印的大小与步幅,绘制活动范围图谱;结合样地调查,分析栖息地植被变化。
科技不仅能“捕捉踪迹”,更能“搭建家园”。五台林局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合作,选择门限石林场开展“栖息地优化工程”,在兽道处用采伐剩余物搭建8处庇护所,为华北豹、豹猫提供躲避风雨的“安全驿站”;在山涧旁设置11处水源地,用石块拦截形成小型集水洼地,解决野生动物“饮水难”问题;在林间悬挂人工鸟巢,让红嘴蓝鹊、星鸦等鸟类在寒冬来临前有了“温暖新家”。
“以前只能靠肉眼巡护,现在有了科技助力,动物迁徙路径、植物生长周期都能精准追踪。”门限石林场技术员杜帅印说,科技让保护从“凭经验”变成“靠数据”,也让珍稀物种在五台山更安心地繁衍生息。
全民守护
筑牢和谐共生长效屏障
每年7月初,驼梁景区金莲花进入盛花期,门限石林场的“护花使者”郎云峰和杨龙便会开启忙碌模式,每天穿梭在驼梁景区的金莲花海中巡逻,劝阻游客采摘行为。“一开始有村民不理解,觉得摘点花没什么,我们就带着金莲花保护手册上门讲解,现在大家还会在景区帮我们和游客沟通呢。”郎云峰说。
五台山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从来不是“单打独斗”。每年“爱鸟周”“世界野生动植物日”,工作人员都会走进社区、学校,通过悬挂横幅、发放资料、网络宣讲等形式,传递保护理念;在镇海寺、台怀镇等区域,还会设置生态保护科普牌,用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华北豹、黑鹳等物种,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了解保护生态的重要性。
同时,五台林局与山西省森林公安局五台山分局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对乱捕乱猎、乱挖乱采行为进行拉网式排查;与忻州师范学院、太原植物园合作,开展臭冷杉、黑褐穗薹草等物种的科研保护。
村民是保护的“生力军”。伯强林场聘请茶坊村村民担任极小种群植物管护员,时刻关注濒危植物生长状况。“现在进山看到野生动物,大家第一反应是拍照记录,而不是捕猎。”茶坊村村民看着山里的动物越来越多,特有成就感。
从专业机构的科学保护到村民的日常守护,从景区的严格管理到游客的文明观览,五台山逐步构建起“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公众参与”的立体防护网。如今,红外相机不断捕捉到新物种的身影,这片土地正以蓬勃的生机,诉说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
本报记者张丽媛 本报通讯员武江
“植物明星”丁香叶忍冬 悬崖上的生命守望
“走,去21号样方看看那株最大的!”9月29日天刚亮,山西省五台山国有林管理局伯强林场副场长韩兵就和林业工程师郭阳阳赶往茶坊村附近的山里。沿着陡峭的山路攀爬半小时,一座布满碎石的悬崖出现在眼前——这里生长着全国屈指可数的“植物明星”——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丁香叶忍冬,它也是极小种群植物。
2021年,五台林局首次发现这一物种时,仅记录到21株;2023年启动“丁香叶忍冬调查与就地保护”项目后,工作人员在石头山、悬崖峭壁间反复搜寻,手脚被碎石划伤是常事,将数量增至48株;2025年的专项调查中,又新发现11株。“最惊喜的是新发现的一批里,有一株3.1米高、冠幅4米多的,根系从石头缝里钻出来,枝干遒劲。”郭阳阳指着远处的植株,语气里满是自豪。
丁香叶忍冬的保护,是一场与“脆弱”的较量。它偏爱干旱贫瘠的环境,大多生长在人迹罕至的悬崖上,最小的植株仅有几十厘米高,根系浅、易受风雨侵蚀,还可能被上山的羊群啃食。为守护这些“悬崖精灵”,林场将分布区圈护起来,聘请当地村民担任专职管护员每天巡护。他们手机里存着每株丁香叶忍冬的照片,哪个枝条发了新芽,哪个叶片有点发黄,都记得清清楚楚。
人工培育则为丁香叶忍冬的未来增添了希望。10月10日,山西省林科院送来2盘培育好的幼苗,一部分被栽回原生环境的平缓地带,一部分留在林场观察。“我们想研究,是小气候限制了它的分布,还是自然落籽成活率低的原因。”郭阳阳解释,如果幼苗能存活,未来或许能扩大移植范围;若受小气候影响大,就需要更精准的就地保护措施。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悬崖上,丁香叶忍冬的枝条随风轻摇。从最初的“偶然发现”到如今的“专项守护”,从21株到59株,这些倔强的生命不仅填补了山西物种记录的空白,更见证了五台山对极小种群保护的执着——每一株幼苗的生长,都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最好的诠释。
本报记者张丽媛
定居五台山的“珍惜居民”
动物篇:山林里的“国宝级住户”
华北豹(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猫科豹属动物,“山西四大旗舰物种”之一。2022年首次在五台山被红外相机记录,如今已连续三年在门限石林场、南梁沟等区域活动,其存在标志着当地生态系统结构完整、功能健康。
黑鹳(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鹳形目鹳科鹳属鸟类,“山西四大旗舰物种”之一,对水质和栖息地要求极高,被称为“鸟中大熊猫”。2025年国庆前夕,清水河流域拍摄到黑鹳影像,其成为五台山生态向好的“空中名片”。
中华斑羚(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鲸偶蹄目牛科斑羚属哺乳动物,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对原生性森林灌丛环境依赖度高,被称为“岩壁舞者”。2025年9月,五台山景区首次用红外相机记录到其踪迹,印证五台山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的持续改善。
豹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猫科豹猫属动物,体型似家猫但更矫健,在五台山南梁沟等植被茂密区域有分布。近年来通过红外相机监测发现,豹猫在五台山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种群数量稳步增长,成为中低海拔区域野生动物的“常见代表”。
植物篇:高山上的“珍稀活化石”
臭冷杉(国家珍稀保护树种)
松科冷杉属常绿乔木,最高可达30米,喜冷湿环境,别名“臭松”。集中生长在五台山中台海拔1600—2500米区域,形成带状群落。2002年成立山西臭冷杉省级自然保护区后,通过本底调查估算出种群数量为4.99万株,是研究气候变化的“活档案”。
丁香叶忍冬(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忍冬科忍冬属落叶灌木,极小种群植物,因叶片形似丁香而得名。它耐贫瘠、耐干旱,多生长在悬崖峭壁的石头缝中。2021年首次在五台山地区被发现时仅21株,经专项保护后数量增至59株,是研究华北地区高山植物区系的重要样本,目前人工培育仍在探索中。
大花杓兰(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兰科杓兰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25—50厘米,具粗短的根状茎,分布在五台山二茄兰附近,生于海拔400—2400米的林下、林缘或草坡上腐殖质丰富和排水良好之地。
黑褐穗薹草(山西新记录植物)
莎草科薹草属植物,生长于海拔2200—4600米的高山灌丛草甸,此前仅分布在甘肃、青海、四川等西部省份及中亚地区。2022年五台林局工作人员与太原植物园专家在五台山科考,首次在山西发现其分布居群,成为该物种全国分布记录的最东界。
金莲花
毛茛科金莲花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有“旱地莲”“金芙蓉”之称。不仅具有极高观赏价值,还可入药。每年盛夏,驼梁等地的金莲花连片绽放,是五台山标志性生态景观。
本报记者整理
本版图片由山西省五台山国有林管理局、五台山景区提供
上一篇:崛围红叶醉金秋 文旅融合谱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