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国庆、中秋双节叠加形成的八天假期,甘肃省旅游市场持续火热,游客如织。中国电信文旅大数据平台显示,假日期间全省累计接待游客超295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突破180亿元,多项核心指标增幅领先全国平均水平,展现出甘肃文旅消费的强劲韧性与结构持续优化的良好态势。
中国电信文旅大数据平台监测数据(甘肃电信供图)
省内外游客结构均衡,周边市场黏性增强
根据中国电信文旅大数据平台监测,双节期间甘肃省内外游客占比分别为55%和45%,客源结构更趋合理与均衡。主要省外客源来自陕西、青海、宁夏、四川等周边省份,其中西安以9.1%的占比继续稳居省外客源地首位,西宁、北京、银川、成都紧随其后,前五大省外客源城市合计贡献了超过四分之一的跨省(区)游客流。游客出行计划性明显增强,平均提前22天在线预订“莫高窟+鸣沙山+七彩丹霞”等热门景区联票,“丝路深度游”产品备受青睐。
兰州领跑全省客流,区域热点呈现多元格局
从全省游客接待量分布来看,兰州市以25.71%的占比继续领跑,天水市(10.25%)和定西市(7.47%)分别位列第二、三位。在首访游客占比中,兰州同样以26.54%位居第一,凸显其作为全省旅游枢纽与核心目的地的双重功能。经典旅游线路如河西走廊环线、祁连环线、甘南生态线等热度不减,跨区域联动效应显著,区域旅游协同发展格局进一步巩固。
重点景区表现亮眼,资源禀赋转化效能突出
全省8家5A级旅游景区及敦煌莫高窟在假日期间共接待游客超过140万人次,其中嘉峪关关城、崆峒山、鸣沙山月牙泉景区在客流增量方面位列前三,核心景区的“压舱石”作用持续强化。热门旅游线路中,河西走廊经典环线(敦煌—嘉峪关—张掖)、祁连环线(西宁进—兰州出)以及甘南+扎尕那+官鹅沟小环线成为各大平台搜索与包车订单最为集中的产品方向,丝路长廊与祁连山草原的组合优势持续放大。
游客行为趋向深度化与品质化
双节期间,全省游客平均停留时长达到2.3晚,较去年同期延长0.4晚;兰州主城区外地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也提升至2.0晚。以甘肃省博物馆、黄河风情线夜游、水墨丹霞景区为代表的“文博+夜色+奇观”三轮驱动模式,有效提升了目的地的黏性与体验深度。消费结构方面,门票支出在总消费中占比下降至28%,而住宿、交通、夜间娱乐与特色购物等体验型消费合计占比达62%,显示出旅游消费正在从“门票经济”向“综合体验经济”转型。从年龄结构看,22—34岁青年群体成为出游主力,占比达31%。
数字平台聚合服务,智慧文旅提质增效
假日期间,由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导,中国电信甘肃公司与中电万维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联合研发的“一部手机游甘肃”平台,整合了行前预订、途中引导、景区导览、消费支付及售后评价等功能,为游客提供全流程数字化服务。平台在假期中还推出“红包雨”“风起大汉”汉服主题直播专场等互动活动,提升了用户参与度。
由中电万维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运营的“微游甘肃”新媒体矩阵,持续发布线路推荐、假日提示与热点资讯,加强内容引流与用户互动,不仅成为吸引游客、提升体验的前端窗口,也为游客行为分析与偏好洞察积累了丰富数据。
在此期间,中电万维创新研发的“翼讲解”AI应用在全国推广方面成效显著。国庆期间,该平台覆盖甘肃、青海、河北、四川等地的46家博物馆与景区(包括甘肃省博物馆、少林寺、成都市美术馆等)。平台还打造了标杆合作案例,重点配合甘肃省博物馆开展“馆校共建”活动。以“拍学机”产品为核心,支撑百名小学生入馆研学,有效帮助他们系统学习与理解甘肃省博的馆藏知识,圆满达成“科技赋能文博教育,提升青少年参观体验”的既定目标。
通信网络筑基高原,电信担当护航出游
在广大游客畅享如意甘肃美景的背后,离不开甘肃电信人攻坚克难、全力保障通信网络的坚实支撑。以武威冰沟河景区为例,9月初接到实现信号全覆盖任务后,中国电信武威分公司迅速组建党员技术突击队,深入海拔超4000米的高原腹地实地勘察。面对高寒缺氧、气候复杂、物资运输艰难等挑战,团队成员连续多日冒雨坚守,徒步完成十余公里线缆布设任务,累计敷设光缆与电力线缆21公里,在国庆前夕高质量完成四个基站的建成开通。如今,稳定、高速、全覆盖的通信网络已全面服务于冰沟河景区,有效支撑了游客导航、应急联络与智慧导览等场景,为高原旅游安全与体验升级筑牢了数字化底座。
在“文化兴省、旅游强省”战略指引下,甘肃文旅产业正加速从传统观光向“全域化、品质化、智慧化”迈进。中国电信将依托5G、云网与大数据能力,持续为全省文旅市场运行提供稳定可靠的技术保障与数据支撑,为每一次节日出行保驾护航。(来源:甘肃电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