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万众欢腾迎盛典,山河壮丽映朝虹”的喜悦,在2025年“十一”长假化作西北文旅市场的澎湃活力。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及兵团凭借丰富多元的文旅资源,依托精彩纷呈的节庆活动与贴心细致的服务保障,实现旅游热度与游客满意度双提升。央媒高频聚焦、平台数据亮眼、游客好评如潮,共同勾勒出这个假期西北旅游从传统观光向深度体验转型的生动图景。
热度攀高,质效双升尽显西北活力
西北全域旅游市场呈现“量价齐升、深度转化”的鲜明特征。假日期间,西北5省区和兵团累计接待游客11428.17万人次,实现旅游花费941.23亿元,接待人数与旅游总花费双双创出历史新高。
在同比上年增幅方面,宁夏表现尤为突出,全区接待游客683.1万人次,旅游花费49.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8.5%和30.4%。携程、飞猪等OTA平台数据印证了国庆、中秋假期西北旅游的热度:甘肃入境游订单量同比增长100%,携程数据显示,宁夏假期整体旅游订单量同比增长22%,高出全国均值12个百分点,位列西北第一,银川市订单同比增长20%,稳居西北省会前三。飞猪数据显示,甘肃旅游预订量同比增长75%,客单价提升11.4%;线路游预订量增长91%,包车游增长超3倍。在青海,携程数据同样相当耀眼,全省整体旅游订单量同比增长25%,高出全国均值15个百分点,增数位列全国省级行政区第5位。
美团旅游数据显示,新疆国庆、中秋假期文旅订单量同比增长103%,位居全国文旅增速第2位,五星级酒店订单人次同比增长80%,北京、成都、上海、深圳、广州、西安、杭州7大城市游客成为赴疆旅游主力军。
亮点纷呈,特色IP竞生辉
陕西:文化内核+科技赋能。陕西接待国内游客5262.84万人次,实现旅游花费403.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37%和15.37%;全省文博单位接待观众748.06万人次,其中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接待44.6万人次。西安作为核心引擎持续领跑,全市接待游客2007.75万人次,游客总花费达到199.59亿元,位列美团文旅消费目的地第三、携程国内热门长途游目的地第四、微信平台全国“花钱”最多城市第五,大唐不夜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西安城墙景区稳居全省游客接待量前列。咸阳创新“文旅+科技”模式,西部AI创新港的VR全感剧场《大秦记》让游客“身临其境感受秦文化”,脑电波互动体验区成为亲子家庭热门打卡点。宝鸡石鼓文化城、西府老街等街区客流集中,与西安形成“文化体验走廊”。
甘肃:丝路串联+全域发力。甘肃省接待游客2973万人次,实现旅游花费183.4亿元,其中8家5A景区和敦煌莫高窟接待游客142.7万人次;携程平台“河西走廊环线”销量同比提高75%,“张掖——嘉峪关——敦煌”订单增长68%;“黄河邮轮+羊皮筏子+灯光秀”搜索热度环比节前增长200%。兰州“飞天丝绸”机场成为“打卡第一站”,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的亲子骑行、观鸟体验备受青睐。敦煌鸣沙山月牙泉10月1日入园2.8万人次创同期新高,600平方米巨幅五星红旗接力升空、1500余架无人机表演刷爆社交平台。张掖七彩丹霞开展织梦丹霞时装秀、汉服巡演,麦积山大景区接待游客同比增长47.91%,石窟门票连续5日提前售罄。假期甘肃入境游订单量同比增长100%,其中韩国客人占比26%。
地市级市场同样亮眼,敦煌、兰州、张掖、嘉峪关、甘南5地贡献超八成份额;庆阳市1日至6日接待游客182.16万人次,环州故城的《丝路花雨》演出座无虚席,非遗摊位与无人机秀人气爆棚;武威市假期首日接待游客40.29万人次,旅游花费达2.032亿元,景区免费美食品尝点获广泛好评。
宁夏:星空品牌+入境突破。宁夏送出500万元惠民券吸引人们嗨翻全域,沙坡头、贺兰山国家森林公园、沙湖等景区位列全区热门前五,贺兰山国家森林公园单日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35%,亲子家庭占比超六成。漫葡·看见贺兰沉浸式演艺小镇推出“贺兰山百戏之夜”,日均接待游客超2万人次,夜间搜索热度环比节前增长200%,成为银川留住过夜客的“流量密码”。入境游表现亮眼,订单量同比增长100%,西夏陵、贺兰山岩画成为境外游客首选打卡地。
青海:生态打底+省会辐射。青海接待国内游客357.74万人次,同比增长13.925;实现旅游花费34.39亿元,同比增长14.47%。西宁作为枢纽,通过发放549万元消费券带动消费9300万元,有效激活本地及周边市场。周边景区依托秋季风光吸引游客,日月山景区虽受降雪影响,但银装素裹的景观成为新亮点,本地旅行社及时推出“雪后生态观光线”。在青海主要客源地中,北京、兰州、成都、上海、西安5城贡献62%客流,其中北京游客占比22%。
西宁曹家堡机场假期进出港订单量同比增长30%;携程“青海湖——茶卡——大柴旦”环线销量同比提升80%。
新疆及兵团:风光引流+体验升级。新疆接待游客1863.84万人次,同比增长11.26%;游客花费250.96亿元,同比增长11.71%,总体呈现出红色旅游“热”、非遗体验“火”、南北疆景区“火爆”、周边游“兴旺”的态势。其中新疆国际大巴扎单日接待量突破20万人次,喀什首日迎客25.38万人次。10月4日,博湖县凭借湖景资源单日接待突破15万人次,当地推出的“湖鲜美食节”与游船体验形成联动效应。假日期间,阿勒泰地区喀纳斯等景区虽遇降雪,但“雪落松林”的独特景致吸引摄影爱好者专程前往。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接待游客287.65万人次,同比增长10.61%;旅游总花费18.88亿元,同比增长11.53%。假日期间,兵团各师市依托各地特点和边境风情推出的“军垦文化+草原风光”线路,成为自驾游新选择。
天气应对,暖心服务获点赞
国庆假期西北天气呈现“区域分化”特征:陕西遭遇持续性强降雨,西安南部、宝鸡、汉中多地出现暴雨甚至大暴雨,汉江流域面临防汛压力;新疆阿勒泰喀纳斯及青海西宁日月山等景区突降大雪,部分地区气温跌破0℃。
面对复杂天气,各地迅速响应筑牢安全防线。陕西文旅与气象部门联合发布旅游气象风险预警,对周至水街、秦岭国家植物园等30余家景区发出重点防范提示,督促关停高空游乐项目,疏散涉山涉水区域游客,并通过短信、景区广播实时推送避险指南。新疆阿勒泰地区启动应急预案,组织铲雪车清理景区道路,景区工作人员为游客免费提供姜茶、暖宝宝,民宿经营者主动延长退房时间。青海日月山景区临时增设避雪驿站,安排专车接驳滞留游客,当地文旅部门开通24小时热线,及时解答行程调整咨询。
针对持续降雨导致的山上低温,华山西峰索道在高峰期为游客熬制驱寒姜汤,免费发放雨衣、方便面、小面包等;在新疆、甘肃、青海等多地,各级文旅部门和景区及时推出了天气应对暖心办法,这些“雪中送炭”的举措,都收获了游客广泛好评。假日期间,央视、央广等主流媒体大幅度、不间断报道了西北各地旅游热度与针对极端天气各地及时采取的人性化措施。“没想到大雪里能收到景区的热姜茶,西北的服务太暖心”成为社交平台高频评论,彰显了西北文旅的温度与担当。
营销赋能,西北热度全网点赞
节前,西北各地以“未到先火”为目标,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多元宣传策略提前点燃市场。甘肃推出“交响丝路·如意甘肃”主题宣传片,在抖音、微信等平台播放量突破2亿次;宁夏联合携程发起“寻找最美星空摄影师”挑战赛,吸引超10万名网友参与投稿;陕西则依托《长安十二时辰》IP热度,发布沉浸式文旅体验地图,引发游客对历史场景还原项目的强烈兴趣。
陕西全省推出946项文旅活动、102条旅游线路、4080万元消费券;西安推出市级活动46项、区县活动395项,场次同比去年增长28%,其中西安中秋月宴直播在线观众1140万人次;咸阳西部AI创新港举办“科技国潮夜”,将AI绘画、虚拟导游等科技元素融入传统民俗,打造全新夜游体验。
甘肃省推出双节漫游攻略、5大主题线路、14个市州联动的200余项活动。敦煌鸣沙山·月牙泉的巨幅国旗升空仪式与无人机灯光秀,通过央视直播向全球展示西北文旅魅力;张掖七彩丹霞景区的时装大秀,将自然景观与时尚潮流完美融合,登上微博旅游话题热搜榜TOP3。
宁夏推出6大主题、212场系列促销活动,其中吴忠早茶美食节在5个县(市区)及市区8条特色街、40家餐饮名店设立分会场,吸引观众312万人次,带动消费7.6亿元。
青海推出7大板块145项、608场文旅活动,其中西宁在中心广场举办“河湟美食节”,牦牛酸奶、青稞饼等特色小吃吸引大量游客驻足;日月山景区在降雪后迅速策划“冰雪摄影大赛”,利用雪景资源打造差异化旅游产品。青海湖二郎剑、茶卡盐湖、翡翠湖、乌素特水上雅丹、塔尔寺景区位列热门前5;游客全境平均停留2.4晚,同比延长0.5晚。
新疆乌鲁木齐推出60项、100余场次活动,仅商超、餐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25%。假期前3天,墨玉老城景区接待游客11.586万人次。博湖县的“湖鲜美食节”推出全鱼宴、烤鱼大赛等活动,让游客大饱口福;阿勒泰地区结合降雪推出“冰雪童话之旅”,组织马拉爬犁、雪地摩托等趣味项目,将天气挑战转化为旅游特色。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体育+旅游+文化展演”成为“双节”期间活动亮点。第五师怪石峪的歌舞快闪、第八师文化周的戏曲展演、第十三师新星市的全民K歌大赛,都让游客惊喜不断和大饱眼福,也成为兵团文旅的国庆活动风景线。
国庆前夕和假日期间,西北各城市的文旅活动精彩纷呈,如渭南的百团戏曲联赛、固原的六盘山花儿(民歌)歌会、海南州的青海省村歌大赛、酒泉敦煌的抖音落日合唱派对、塔城地区的手风琴国庆特别音乐会、第六师五家渠的新疆“兵超”青少年足球邀请赛等,都为旅游市场送上了新的不同体验。
通过绽放在西北全域不同地区超过万场(次)的假日活动,极大的丰富了市场供给,也为游客和本地居民提供了喜闻乐见的文化大餐,其中众多活动还打破传统观光模式,让游客深度参与、全面体验,有效推动了西北旅游从传统观光向“沉浸感受”转型。据不完全统计,全网话题阅读量累计突破50亿次,西北旅游魅力得到充分彰显。
2025年“十一”长假,西北旅游凭借独特的资源禀赋、贴心的服务保障与创新的营销活动,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未来,随着文旅融合的持续深化与产品业态的不断创新,西北旅游必将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绽放更加璀璨的光彩。
来源:西北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