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8月,宣恩县已累计接待游客1382.9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3.9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3.41%、50.30%,带动农产销售近14亿元。
傍晚的贡水河上,最后一抹夕阳褪去,灯光次第亮起,文澜桥的全息光影秀开始重现土家儿女的古老传说,老街里非遗传承人敲响的三棒鼓与游客欢笑声交织。这座深藏鄂西山区的县城,正上演着从“网红”到“长红”的蜕变。
今年1-8月,宣恩县累计接待游客1382.9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3.9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3.41%、50.30%。
旅游的火爆,不仅拉动了消费,还成为当地富硒农产品俏销的重要增长极。
从“过境地”到“目的地”
县城就是4A景区
论旅游硬资源,没有大峡谷、腾龙洞的宣恩在恩施州并不占优。但这个曾是“寂寂无名的深山小城”,用七年时间完成了的蜕变。
宣恩的名称源于清朝雍正年间,兵部和吏部根据湖广总督迈桂的疏呈,经合议获乾隆皇帝恩准而定名。这里有着5000年人类活动史,西周时期属夔国,春秋时期属巴子国。然而,悠久的历史文化曾长期“沉睡”于山水之间。
转变始于对民族文化资源的审视与激活。宣恩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径:不是大拆大建,而是最大限度保留原生态,通过有节制的开发,让历史文化遗存可观、可感、可触、可融入。
“欠发达地区面对‘要素沉睡’‘要素不足’问题,需用超常规的、但又科学合理的思路举措,把要素撬动、激活。”宣恩县文旅事业发展中心主任田勇说。
宣恩的独特之处在于一座县城就是4A级景区。贡水河两岸,墨达楼、钟楼、风雨桥三大标志性建筑分别演绎土家族、苗族、侗族风格,西兰卡普、虎钮錞于、摆手节等文化符号镶嵌其上。
“这里太美了,忍不住想要分享!这已经是我第三次来了。”专程从扬州赶来体验宣恩夜景的赵女士,兴奋地用手机拍下视频向亲朋好友介绍宣恩夜景,“明年还要带父母和孩子来!”
每到夜晚,32艘竹筏组成的252米长的“巨龙”在灯光和音乐中蜿蜒游动于河面上,承载着128名游客徜徉贡水。这个宣恩的旅游“沸点” 是在城区中心的龙游贡水。现在一票难求,已成为宣恩旅游的标志性体验。
“我以前总是帮在外地来旅游的朋友排队买龙游贡水的船票,网上根本抢不到,我都是线下排队去窗口买,但现在排队都已经买不上票了。”土生土长的宣恩人王先生苦笑着告诉支点记者。
宣恩善用传统节日做旅游文章。去年七夕的“水上女儿会”系列活动,为游客编织了一场集传统文化、民俗风情与现代光影技术于一体的七夕绮梦。今年端午,非遗进景区展演活动再次吸引大批游客,土家八宝铜铃舞、包粽子体验、知识竞答等环节让传统节日焕发新活力。
宣恩模式证明,“网红爆火”不是卷土重来,而是让原有“根脉”滋养当代生活。
从肩挑背扛到坐等顾客上门
旅游带动农产销售近14亿元
宣恩县农业农村局介绍,该县依托旅游业发展带动农产品外销,旅游综合收入截至8月已达93亿余元,预计全年突破100亿元。农产品收入按旅游综合收入的15%比例估算,截至今年8月宣恩农产品相关收入约13.9亿元。
“以前肩挑背扛卖给小商贩,价格被压得很低。现在游客多了,很多农产品在本地就能卖完,而且价格更好。”高罗镇一位村民感慨道。
旅游与农业的融合,催生了全新的消费场景。在宣恩县椒园镇黄坪村,2450亩梨园不仅产出甜蜜的黄金梨,更成为了旅游目的地本身。今年,该村黄金梨综合收入突破2000万元,其中旅游功不可没。
“我们村除了卖梨,每年春天还会举办梨花节,很多外地游客都过来玩。”椒园镇黄坪村负责人李娜指着身后的梨园说道。
“春赏梨花、秋采金果”的模式,让黄坪村实现了从单一农业到农旅融合的华丽转身。
黄坪村依托土家语“阿尼阿兹”(意为“我爱你”)打造浪漫IP,开发梨膏、梨酒等深加工产品,扩建民宿集群,推动民房变客房、村民变股民。从“一颗梨”到梨产业链,品牌赋能让黄金梨附加值大幅提升。
旅游带来线下人流,直播则打开线上销路。宣恩的农产品正通过一根根网线,跨越千山万水,直达城市餐桌。
9月12日,长潭河侗族乡的风雨桥上,一场别开生面的直播活动正在进行。侗族同胞身着传统服饰,唱响婉转的迎客歌。桌面上,富硒马尔科土豆、高山羊肚菌、烟熏腊肉等农产品琳琅满目。
“咱的黑猪肉用传统方式养殖,肉质紧实鲜美”“这款竹编是非遗传承人纯手工做的,实用又有收藏价值”……镜头前,八位村支书集体亮相,化身“推销员”。
这场6小时的直播吸引超4.3万人次观看,点赞互动量突破5万次,卖出8000多单产品,销售额达19.8万元。
“文旅的火热不仅带火了当地的旅游经济,也让宣恩的特色农产品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 宣恩县农业农村局乡村产业发展股股长叶青说。
一年销售烤活鱼116万条
旅游促进城乡共融
旅游不仅带动农产品销售,更推动了城乡融合和共同富裕。
在宣恩县城,创新开辟的“一元摊”方便了本地和外来小摊贩经营,直接带动就业800余人,间接促进行业增收超1000万元。这些举措不仅增添了城市温度,也繁荣了夜市经济。
“以前摆摊东躲西藏,现在有了固定位置,每天只需1元租金。”一位摊主表示。宣恩县城管部门还设立了“时令水果摊”,帮助果农销售产品,有效破解了个体户就业难和菜农果农销售难。
在椿木营乡,果蔬基地的丰收不仅带来了农产品销售的收入,还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采摘,推动了乡村旅游发展。“每天能挣工资130元,在家门口就可以找到事情做,感觉很惬意。”椿木营乡村民朱先生喜笑颜开。
“老板,来一份酸萝卜+榨广椒的烤活鱼。”每到夜幕降临,贡水河畔的惹溪街上人头攒动,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围坐一桌,品尝特色美食。
目前,宣恩县内烤活鱼店达138家,创新研制24种烤活鱼口味,培育了“宣恩烤鱼师”劳务品牌,去年销售烤活鱼116万条,销售额突破3亿元,综合产值超15亿元,烤鱼相关企业直接提供就业岗位4000余个,间接带动养殖、农副产品销售等行业就业超万人。
“以前就我们这几家老店专门在做烤活鱼,但自从宣恩旅游爆火起来了,基本上每家餐馆都开始做烤火鱼。”在宣恩做了十几年烤活鱼的厨师张先生忙碌得说不上几句话便转身钻进厨房。
从全域旅游到农产品爆火,从田园到餐桌,宣恩的实践证明,独有的文化特色不是静止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活水。当一座小城找到属于自己的密码,即使深居群山,也能让世界翩跹而来。“宣恩不仅要‘一夜爆红’,更要‘一路长红’。”宣恩县委书记王闯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