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街头的干净程度,常被美国游客赞誉为“教科书级别”的典范。根据联合国人居署的数据,东京的垃圾回收率超过80%,这也是其干净的关键。游客们常说,走在日本的街头,鞋底几乎不会沾到灰尘。为什么会如此?原因就在于从小就培养的好习惯。在日本,学校里的孩子们从一年级开始就要轮流打扫教室、擦窗户。这种习惯形成后,成年人的公共场所清洁意识也得到了延续。日本的垃圾分类制度严格到连塑料瓶都必须单独装袋,若违规丢弃,除了罚款,还会受到邻里的“白眼”。
根据2024年全球城市清洁指数,东京再次名列前三,这与全体市民高度配合的执行力密不可分。日本的降水量大,雨水一冲,街道立刻变得干净。而且日本的森林覆盖率超过68%,空气中清新的气息也有效减少了空气中的浮尘。游客们也常提到,尽管银座的街道常常人满为患,然而地面依旧清洁无尘;新宿站高峰时段车水马龙,但角落里没有垃圾。这种干净不仅仅是表面的,而是通过集体自律的文化共同维护的结果。在日本,人人讲究“不添麻烦”,就连丢一个烟蒂,都会觉得不好意思打扰他人。
相较之下,印度的街头则成为了美国游客频繁吐槽的对象。德里的垃圾处理率不到50%,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城市垃圾成堆,街上随处可见牛群,粪便也是常见景象。游客们表示,走在孟买的市场中,空气里弥漫着咖喱与污水交织的异味,而贫民窟附近的排水沟更是堵塞严重,季风一过,水洼里漂浮着塑料袋和果皮。
印度人口密度极高,德里的居民人数远远超过东京,基础设施也相对滞后。殖民时期留下的老旧下水道至今无法满足需求,偶尔还出现漏水的情况。拾荒者在垃圾堆中翻找,客观上将垃圾散播得更加广泛。而印度的宗教文化中,牛被视为神圣之物,没人敢随意管制它们的随地乱踩乱拱。
尽管如此,印度也在努力改善这一情况。自2014年起,印度推出了“Swachh Bharat”清洁印度运动,到2025年,印度已经建设了超过12亿个厕所,垃圾处理点数量突破8万个,德里街头的清洁队伍也逐渐增多。虽然路途还很遥远,但与其抱怨,印度人已经在积极行动。
中国的街头,特别是“大街小巷”一词,常被美国游客用来形容街头的繁忙与生机。在上海外滩的夜景中,高架桥上的车灯如同河流般连成一片;深圳南山区的科技园区,即使在凌晨也灯火通明,外卖摩托车不断穿梭。中国的移动支付普及率高达96%,游客们常常惊讶于这一便利程度,甚至觉得美国还不及。
北京的主干道上,公交车、私家车、共享单车交织在一起;广州的夜市,商铺营业到深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自行车王国变成了汽车社会。早在1896年,当李鸿章访美时,美国街头已经出现了马车,而中国的街道大多是步行道。如今,上海的垃圾回收率快速上升,逐渐逼近东京的水平。
游客们常常对比纽约和中国,认为中国街头不仅繁忙,还充满了秩序感。尽管北京地铁高峰期人潮拥挤,但大家自觉排队,喇叭声也不那么刺耳。重庆的街景中,缆车穿行在高楼之间,灯光闪烁,充满活力。中国的街头不仅仅是热闹,更是经济腾飞的象征,基础设施的快速升级让中国的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24年,访华的美国游客数量创下新纪录,很多游客摒弃了以往对中国的负面印象,转而以“惊讶”来形容。
中国街头的繁忙背后,既有现代化的节奏,也保留着传统的韵味。胡同里排排的共享单车,骑手铃声叮当,现代与传统的元素相互融合,展示了中国的多元包容。
这些外国游客的反馈,反映了不同国家街头的真实面貌。日本的干净,源于自律与制度的结合;印度的脏乱,背后有历史的积累与现实的挑战,但也在努力改进;中国的车水马龙,不仅仅是热闹,更是经济快速发展的象征。从这些反馈中可以看出,街头不仅仅是城市的表面,它更是城市脉搏的体现,只有管理得当,才能展示出真正的城市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