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却也是唐朝历史上最能令人热血沸腾的历史。
安史之乱期间,随着河西、安西和北庭都护府等地的唐军先后调集人马进入关内,眼见唐朝的西北版图兵力空虚,吐蕃王朝趁机北上入侵。
至公元760年,连接安西与北庭都护府的河西走廊近乎沦陷,唐王朝也与两地彻底断绝联系。由于隔绝许久,唐王朝甚至长期以为安西与北庭都护府早已被吐蕃攻陷。直到781年,一个震撼的消息才传到长安,在剩余唐军的苦苦坚守下,这两块地域还在高挂唐朝的大旗。
但遗憾的是,此时的唐朝日渐衰落,他们早已无力收复河西走廊。在久盼无援的背景下,北庭都护府于791年沦陷,安西都护府也于808年沦陷(尚存争议)。我们很难想象,在归国道路已断的背景下,镇守西北的唐军是如何坚守了30-40年?
在城陷人亡的最后时刻,站在吐蕃军面前的并不是生龙活虎的年轻人,而是一群身着铠甲却也仍然具备着满腔热血的老人。
但我们更想不到的是,就在安西都护府沦陷的40年后,当西北的唐人已无法身着汉装而被迫穿戴胡服的背景下,一个叫张议潮的豪杰站了出来。
兵法靠自学,自招人马自备武器,三年之内收复沙、瓜十一州,并于10年后彻底收复河西走廊。吞并河西至西北一线时,吐蕃王朝也来到了军事史上的巅峰期,但他们不会想到,数十年后,一个自学兵法的地方豪杰却将他们打回原形。
在唐末衰微,各路势力各自为政的背景下,由张议潮率领的西北归义军却创造了唐朝历史上一个无与伦比的奇迹。
在我们的电影史上,涉及唐朝末年的影视作品并不多,甚至在敦煌英雄没有拍摄前,有关归义军的这段历史从来没有出现在电影的剧本上。敦煌英雄的出品人能够准确的抓住这段历史,这不仅仅是商业上的一种敏锐,也同样是作为后人对这段历史的致敬。
只是不曾想到,当众多观众在去年年底苦盼着这部电影能够登陆院线银幕时,他们却迎来了本部电影临时撤档的消息。
电影临时撤档,至少在近几年的影坛算不上是什么稀奇事。但不一样的是,大部分的撤档电影在撤档的同时却也能明确未来的上映时间。可敦煌英雄在去年宣布撤档后,时至今日,它的上映时间依旧遥遥无期,甚至在整整8个月的时间里,电影的出品方没再给出任何消息。
2025年算得上是国产电影的一个冷淡年,但这也意味着,纵然敦煌英雄讲述的只是一段冷门历史,但在其他电影缺乏竞争力的背景下,敦煌英雄也有绝对的可能会杀出重围。
可直到现在,敦煌英雄仍无复映消息,我们基本可以肯定,制约本部电影上映的要素恐怕不是市场票房,而是某种人为干预。
据说敦煌英雄还在拍摄阶段时,“吐蕃王朝”所属的这边就不愿接受该题材电影的出现。这其实也不难理解,在吐蕃王朝军事史上最巅峰的阶段,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非军事家却率领一群百姓将他们按在地上摩擦,唐朝末年这段如此有损脸面的历史,他们岂能会那么容易接受?在敦煌英雄遭到阻挠的过程中,相信这种因素也起到了很大作用。
2025的十一黄金档已经进入倒计时阶段,在毫无音信的背景下,电影敦煌英雄在此阶段已不可能再有上映的可能。去年年底已经选择退出,本片登陆今年年底的可能性也同样微乎其微。不出意外的话,在整个2025年,我们看到敦煌英雄的可能性近乎为零。
1000多年前,西北的唐人期盼着能够收复故土,而在1000多年后,众多后人也同样期盼着敦煌英雄能够快速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