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一行抵达山背风景区时,暮色已悄然漫上山坡,夕阳正斜斜地将最后一抹暖光铺洒下来。稻田上方的星空云舍,依着山势层层叠建,像一串挂在山坡上的彩色灯笼 —— 外墙的明艳色块与山背的青黛底色相映成趣,在晚霞里晕出温柔的光晕。一群穿着花瑶服饰的孩子在云舍前追逐嬉戏,刺绣裙摆随脚步翻飞,五彩丝线在暮色中闪着微光,活像一群振翅翩跹的彩蝶,把山间的宁静都搅得生动起来。
关于花瑶,我自小就听爷爷、大伯们提起过:他们是藏在大森林里的民族,待客热忱似火,世世代代守着 “男耕女织” 的日子,把平淡的时光都过得有滋有味。如今亲眼见着,才知那些口头的描述,远不及眼前这鲜活的模样动人。
沿着步道绕至观景台,梯田的壮阔瞬间撞入眼帘 —— 夕阳像是偏心的画师,特意为层层叠叠的田垄镀上一层金箔,稻穗被染得发亮,垂着饱满的颗粒,风一吹,便掀起金色的浪。忽闻酒店客房方向传来熟悉的粤语,寻声望去,一位游客正凭窗伫立,手举手机拍摄,口中不住感叹:“太美了,实在太壮观了!”
我低头看向脚下的稻田,水浅而清澈,倒映着天的碧蓝、云的斑斓,还有我们的身影。阳光穿过稻穗的缝隙洒下来,在田埂、屋脊、墙垣上织就千万条金丝线,连我们的衣衫都沾了这金色的余光,整个人仿佛被裹进了温暖的光晕里。远处青山层叠,像水墨画卷般铺向天际,五彩的云朵堆积在山尖,似是给青绿的山峰戴上了斑斓的冠冕。
“快点拍,快点拍,太阳要下山了!” 梯田里传来向芳瑾女士的呼喊。文友荆树明立刻举起相机,指尖飞快地按下快门,生怕错过这转瞬即逝的霞光。我忽然有些懊恼:是我来得太迟,还是这梯田的绚丽本就走得匆匆?那些想一一打卡的景致,还没来得及细细欣赏,山尖就已衔住落日,橘红的圆盘一点点往下沉,快得让人措手不及,像流星般倏忽隐没在山后。这时才懂,为何张建永教授夫妇要特意夜宿云舍 —— 他们是想守着破晓的晨光,等着落日的霞光,把梯田晨昏交替的瑰丽,都一并收进眼里、记在心里。
天光渐渐熄灭,夜色织上天空,滤去了白日的所有杂色,只留一片深邃的蓝。晚餐的时间到了,饭桌上,陈少凯指着我碗中的米饭笑说:“你尝尝,这碗米就来自山背梯田,有没有觉得特别纯香?还有桌上的青椒、青菜,都是山背本地种的,不用去外面采购,吃的就是这份新鲜。” 我夹起一筷子米饭,细细咀嚼,果然满口清甜,带着阳光与土地的气息。后来才知道,山背梯田地理位置特殊,常年气温偏低,这里种出的糯米尤其软糯,做成糍粑更是香得让人难忘。
晚餐后,我倚着云舍的栏杆远眺。夜空里繁星点点,像撒了一把碎钻,一轮弯月悄悄挂在山尖尖上,清辉洒下来,给梯田、农舍都笼上一层薄纱。山下农舍的灯光星星点点,逶迤盘旋的公路上,路灯连成一条金色的丝带,与天上的星河呼应,把整个山背装饰成一幅醉人的夜画卷,让人舍不得移开目光。
正看得入神,一群花瑶孩子围了过来,其中一个小姑娘笑着摘下头顶的圆盘帽,不由分说地戴在我头上。花瑶的帽子真好看,五彩斑斓的绣线缀满帽檐,帽顶的圆形图案,听孩子说象征着太阳 —— 戴在头上,竟觉得有股暖意从头顶蔓延开来,仿佛承接了千年花瑶人传递的祝福,温柔又真切。
这时,旁边歌厅里传来欢快的音乐,主持人握着话筒走上台,身子随着节奏轻轻扭动,脸上挂着热情高涨的笑容。他用诙谐幽默的方言与普通话交织着调侃,时不时与台下观众互动,惹得满场笑声不断。几位远道而来的朋友主动起身,笑着介绍自己来自广东、上海,话音刚落,便引来一阵亲切的欢呼。
众人轮番上台展露才艺,最动人的莫过于花瑶小朋友们 —— 他们排着队站在台前,唱起了清脆悦耳的呜哇瑶歌。童声像山涧的泉水,清澈又响亮,裹着花瑶独有的腔调,直直撞进心里。台下的掌声此起彼伏,粤语、沪语交错的笑谈声与童声相融,竟成了一曲奇妙又和谐的乐章,把夜晚的热闹推向了顶点。
夜渐渐深了,离场时回头望,星空下的云舍只剩下模糊的轮廓,静默地立在山坡上,像沉思的哲人,守着山间的星河与梦境。这一日的旅程,像是一场短暂的幻梦,可山背梯田的金色、星光的璀璨、花瑶孩子的笑脸,还有那满口香甜的米饭、清脆的瑶歌,早已跟着稻香一起,悄悄渗入了记忆深处,再也抹不去。
原来,山背的美,从不是单一的风景。它是一封用梯田的金黄、星光的璀璨与花瑶纹绣的斑斓写就的情书,藏在暮色里,躲在夜色中,只待有心人为它驻足,轻轻拆封,读懂其中的温柔与浪漫。
作者介绍:杨利秀,笔名阳光,湖南省溆浦县第十届政协委员,溆浦县作家协会会员,溆浦县屈原协会会员。作品多聚焦乡土风情与人文景致,文字细腻温暖,善于捕捉生活中的诗意瞬间,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韵融入字里行间。
来源:湖南民生在线
作者:杨利秀
编辑:徐满哥
一审:徐满哥
二审:余 生
三审:吴明德
上一篇:8天,8.88亿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