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游客在张家口崇礼滑雪场体验冰雪运动的激情,当球迷追随欧冠决赛足迹游览伦敦温布利球场,体育与旅游的跨界融合正催生千亿级市场蓝海。近年来,全球体育旅游市场规模以年均15%的速度增长,2023年突破5000亿美元;中国体育旅游市场也迎来爆发式增长,市场规模达1.2万亿元,较2018年增长240%。这种以体育赛事、运动体验、场馆游览为核心的新型旅游形态,不仅丰富了旅游产品供给,更激活了体育产业的多元价值,成为推动消费升级和产业转型的重要力量。在“全民健身”与“文旅融合”双重战略驱动下,体育旅游正从小众细分市场走向大众消费主流。
一、发展现状:体育与旅游的双向赋能新格局
1. 市场规模与消费特征:需求升级驱动产业增长
中国体育旅游市场呈现“规模扩张、结构优化”的发展态势。2023年,国内参与体育旅游的人次达6.8亿,较2020年增长180%,其中“90后”“00后”游客占比超60%,成为消费主力军。消费内容从传统的赛事观看向“体验式消费”升级,运动体验类产品(如滑雪、潜水、骑行)预订量较赛事观赏类产品高出35%。消费客单价也显著提升,2023年体育旅游人均消费达1760元,较普通旅游产品高42%,其中冰雪旅游、马拉松旅游等高端产品客单价超3000元。
政策支持为市场增长注入动力。国家发改委、体育总局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体育旅游,培育一批体育旅游精品线路”;文化和旅游部则将体育旅游纳入“文旅融合重点工程”,2023年认定50个“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地方政府也积极布局,如吉林省推出“冰雪体育旅游季”,广东省打造“滨海运动旅游带”,推动区域体育旅游特色化发展。
2. 典型案例:国内外体育旅游的创新实践
国内体育旅游已形成多元产品矩阵。冰雪旅游方面,张家口崇礼凭借2022年冬奥会遗产优势,2023-2024雪季接待游客超300万人次,滑雪装备租赁、雪道体验等消费收入达28亿元;马拉松旅游方面,厦门马拉松不仅吸引全球4.5万名选手参赛,更带动周边旅游消费超10亿元,赛事期间厦门酒店入住率达92%。特色运动旅游也亮点纷呈,青海湖骑行线路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海南万宁冲浪旅游年产值突破8亿元。
国外体育旅游发展更为成熟。英超联赛推出“球场旅游”项目,曼联老特拉福德球场、利物浦安菲尔德球场年均接待游客均超150万人次,游客可参观球员更衣室、新闻发布厅,体验“球员通道入场”等沉浸式项目;日本北海道札幌冰雪节结合滑雪、冰雕观赏等元素,年吸引国际游客超200万人次,带动当地旅游收入增长30%。这些案例表明,体育旅游的核心在于“体育IP+旅游场景”的深度融合。
二、核心价值:激活体育与旅游的双重潜力
1. 丰富旅游产品供给:从“观光游”到“体验游”的升级
体育旅游打破了传统旅游“走马观花”的模式,为游客提供了深度参与的体验场景。相较于传统观光游,体育旅游更强调“互动性”和“获得感”——游客在参与滑雪、骑行等运动时,不仅能欣赏自然风光,还能掌握运动技能、挑战自我极限。数据显示,参与体育旅游的游客满意度达91%,较传统观光游高23个百分点,游客重游率达45%,是传统旅游产品的2倍。
体育旅游还推动了旅游产品的“四季均衡”发展。以往冬季是北方旅游的淡季,而冰雪体育旅游的兴起让北方冬季旅游市场焕发生机——2023-2024冬季,黑龙江省冰雪旅游接待人次达2.6亿,同比增长40%,实现旅游收入2900亿元。南方则通过发展水上运动、山地户外等项目,弥补了冬季旅游的短板,形成“四季有特色、全域皆可游”的格局。
2. 带动目的地经济转型:从“资源依赖”到“产业驱动”
体育旅游成为许多地区经济转型的重要抓手。对于资源型城市,体育旅游为其提供了产业升级的新路径——山西大同通过举办国际马拉松、打造户外运动基地,推动城市从“煤都”向“体育旅游目的地”转型,2023年体育旅游收入占全市旅游总收入的35%;贵州六盘水依托凉爽气候和山地资源,发展避暑体育旅游,年接待游客超800万人次,带动就业岗位5万个。
体育旅游还能促进乡村振兴。许多乡村通过发展徒步、露营、农事体育等项目,实现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浙江安吉余村依托竹林资源打造“山地自行车赛道”,年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18年的2.8万元增长至2023年的4.5万元;云南普者黑通过举办“田园马拉松”,带动周边农家乐、民宿收入增长60%。
3. 拓展体育产业边界:从“赛事运营”到“生态构建”
体育旅游让体育产业突破了“赛事+装备”的传统边界,形成“赛事运营+旅游服务+衍生品销售”的完整生态。以马拉松赛事为例,除了赛事报名费收入,还带动了交通、住宿、餐饮、运动装备等相关消费,据测算,一场万人规模的马拉松赛事对举办地经济的拉动效应可达1:5(即1元赛事收入带动5元相关消费)。2023年,全国马拉松赛事带动相关消费超800亿元,较2020年增长150%。
体育IP通过旅游实现了价值最大化。NBA不仅通过赛事转播盈利,还在全球多地开设“NBA乐园”“NBA主题酒店”,将篮球文化融入旅游场景;F1中国大奖赛除了赛事本身,还配套举办赛车文化展、车手见面会等活动,2023年吸引观众超20万人次,赛事相关旅游收入达3.2亿元。这种“体育IP+旅游”的模式,让体育产业的商业价值得到进一步释放。
三、创新路径:推动体育旅游高质量发展
1. 产品创新:打造“体育+”融合产品体系
体育旅游需要打破业态壁垒,构建“体育+研学”“体育+康养”“体育+文化”等融合产品。“体育+研学”方面,开发青少年运动夏令营、体育文化研学课程,如足球研学营可安排参观足球俱乐部、与职业球员互动;“体育+康养”方面,结合温泉、森林资源,推出运动康复、健康管理等产品,如云南腾冲的“高尔夫+温泉康养”套餐,年销量超10万份;“体育+文化”方面,将民族传统体育与旅游结合,如内蒙古那达慕大会、广西壮族三月三体育文化节,吸引游客感受特色文化。
2. 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运动+旅游”服务保障
基础设施是体育旅游发展的关键支撑。一方面,要加强运动场地设施建设,在景区、乡村布局更多的健身步道、自行车道、露营地等,2023年全国已建成健身步道超12万公里、露营地超3000个;另一方面,要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开通体育旅游专线交通,在酒店、景区设置运动装备租赁点、医疗保障站等。例如,长白山景区设立滑雪装备租赁中心和滑雪医疗救援站,极大提升了游客的体验感。
3. IP联动:强化体育赛事与旅游目的地的绑定
打造“赛事IP+目的地”的深度绑定模式,提升体育旅游的辨识度和吸引力。可以通过举办标志性赛事,塑造目的地品牌——如海南三亚通过举办世界小姐选美大赛和国际冲浪赛,打造“美丽+运动”的旅游名片;也可以将体育明星、运动品牌与目的地结合,如李宁与桂林合作推出“李宁·桂林山水徒步节”,利用明星效应吸引游客。此外,还可以开发体育主题的文创产品、纪念品,延伸IP价值。
体育旅游作为体育与旅游融合的新产物,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它不仅让人们在旅游中享受运动的快乐,更推动了产业的跨界融合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未来,随着消费需求的不断升级和产业生态的持续完善,体育旅游必将成为文旅产业的重要增长极,为人们带来更多元、更优质的生活体验,也为城市和乡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