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写了两篇关于国庆假日火车票的文章《用好12306两功能,提高抢票成功率》《又有高铁因乘客“买短乘长”致严重超员临时停车》,都引起了热议,不少网友仍在下面回复“买不到票”。
同样成为热点的还有高速路上的拥堵以及旅游景点的人山人海,甚至限流。
这些其实一点都不意外。国庆节是下半年唯一的长假,另一个下半年的假期三天的小长假中秋节或者与国庆节合并(7+3=8)或者离国庆节很近,再加上国庆节期间在国内大部分地区都是旅游的好时间,这使得每年国庆节的交通、旅游都面临强大的接待压力。
原本设置长假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刺激假日经济,现在反倒成了考验假日超负荷接待能力,包括考验交通部门的运输能力、考验旅游景点的接待能力以及考验游客对交通拥堵、旅游中人山人海的忍受程度。这就有违了设置长假刺激假日经济的初衷,是时候重新思考国庆长假的设置了。
每年,有关部门早早发布了国庆假期的调整方案,例如,今年通过对相近两个周末的调整,实现了国庆节+中秋节连休八天,实际影响了9月27日~10月12日十五天。
从国家层面明确了八天假期,也是下半年唯一超过正常周末两天双休的假期。这是造成交通、旅游超负荷的重要原因。这也可以说是人为的高峰,甚至尖峰。
应该考虑采用更好的方案“削峰填谷”。与春节不同,国庆长假应该更灵活一点。例如今年国庆节,可以官方认定公休10月1日~6日,企事业可根据自身情况,通过换休、年假等安排9月27日~10月12日间的连休,有的企业休9月27日~10月6日,有的企业休10月1日~8日(还可延到12日),这样就能大幅减小假日前期(9月30日、10月1日)、假日后期(10月7日、10月8日)的交通压力,假期拉长也会相应降低了旅游景点的接待压力。
如果国庆节和中秋节离的较远,也可以形成中秋三天假(含公休一天和两个周末)、国庆节公休(10月1日~4日)及周末组成多个小高峰,以分散人流,减少交通旅游的接待压力。
通过这样调整,既实现了促进假日经济持续增长的作用,也减弱了集中流动带来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