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并未浇灭泉城的热情。趵突泉畔,五颜六色的雨伞摩肩接踵,游客们在三股水上腾起的蒙蒙水汽中,执着地等待“趵突腾空”的瞬间。这份雨中的坚守,是济南“双节”文旅热度的生动缩影。当假期落幕,403.47万游客和1.33亿元营收的滚烫数据,记录下的不仅是一座千年古城的流量,更是一场从“景点旅游”迈向“城市体验”的深刻转型。
数据背后的“济南匠心”
精准布局,客流口碑双丰收
济南的文旅热,始于节前早早布下的“棋局”。围绕“泉城秋韵双节同庆”,文旅部门联手区县、景区,打磨出五大类200多项活动,有效满足游客多样化出游需求。“驻村第一书记带你游乡村”系列,集中宣传10条精品路线、148个特色村庄,推动乡村游持续升温,成为假日经济又一亮点。同时,济南市文旅局利用新媒体矩阵密集发布温馨提示和多篇旅游攻略,为游客提供“一键式”出行参考。
这份匠心直接转化为了市场的热度:截至10月8日14时,全市纳入监测的30家景区累计接待游客403.47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13294.20万元。全市累计接待持证留宿旅客96.01万人次。携程发布的假期旅游数据进一步印证济南的受欢迎程度:济南今年国庆中秋假期酒店订单量同比增长10%,趵突泉、大明湖、清照泉城·明水古城联票销量同比增长46%。
一场中秋诗会
让济南在热搜上“诗意”出圈
这个国庆中秋假期,济南的热度不止于景区客流的火爆,更因一场诗意满满的文化盛宴持续“破圈”。10月5日至7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山东总站、中共济南市委宣传部、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管理委员会、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联合摄制的《2025中秋诗会·月映泉城》圆满播出。
这场以“月映泉城”为核心主题的诗会,不仅将镜头对准济南的山水人文,更让全国观众跟着诗词“云游泉城”,带火一波济南相关话题热搜。超然楼、大明湖、趵突泉、华山、清照泉城·明水古城、鹊华生态文化区等标志性场景入镜,全国观众都跟着诗词大会“云游济南”!
节目播出期间,济南相关话题频频登上热搜,引发全网热议。#2025中秋诗会月映泉城#话题下,网友纷纷留言跟帖;#李清照几百年前就是高能量女性##辛弃疾短剧都不敢写的男主人设#带火“二安文化”;#一张图藏着济南两张文旅名片##原来济南路名藏着这么多历史# 则勾起大家对济南细节之美的探索欲;#在中秋诗会读懂了老舍济南的冬天#让文学与城市记忆联动;#济南人有自己的限定手办##原来济南大明湖也叫西湖##山东的热情好客治愈了李白#等话题更从文化、非遗、历史多角度展现济南魅力,网友互动热烈,“济南”一度成为假期社交媒体上的“高频词”。
这场诗会不仅是一次文化传播,更成了济南文旅的“活名片”——它让济南的山水不再是静态的风景,而是承载着诗词与情感的“文化载体”,也让全国观众透过镜头,看到了一座既有千年底蕴、又具鲜活活力的泉城。
老城新韵、新景迭出
济南文旅体验全面开花
这个假期,济南游客的普遍感受是“可玩的选择变多了”。这背后,是城市文旅从“全域联动”的系统性布局。
济南的老城区和街区在这个假期焕发出新的活力,成为年轻人争相打卡的热门地。后宰门街焕新亮相,这里的“清照小院”以李清照IP为核心,游客可以穿着汉服体验宋词吟唱和笺纸手作。誉宝盆店铺里,古代印钞工艺体验排起了长队。上新街“上新集”联合“银盐复古市集”开市,复古文创、非遗手作与live演出融合,让百年老街焕发新生。修旧如旧的浙闽会馆正式开馆,通过文化展示区、茶艺展示区和综合体验区,再现百年商帮文化,举办首场浙闽鲁文化沙龙,让游客感受跨地域文化交融。
除了经典景区,一批新景区、新业态也集中亮相,为市民游客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选择。起步区的鹊山生态文化区(一期)堪称一匹“黑马”,8天累计客流达到24万人次,室内瀑布、南洋美食街等活动吸引了不少游客。济阳的“九曲黄河万里情”项目,以黄河文化为核心,打造了集娱乐、夜游、教育、亲子、演艺于一体的沉浸式体验,荣登央视双频道!
服务暖到心坎里
细微处见真章,让口碑自然生长
济南的“圈粉”,最终落在了无可替代的人情味上。“您好,需要雨衣吗?免费的。”灵岩寺的检票口,工作人员一边检票,一边将一件件透明雨衣递到未带伞的游客手中。同时设立“暖心驿站”,全天不限量供应温热养生梨汤,为游客驱散寒意、暖身更暖心。而在趵突泉边,比泉水更“出圈”的是一位主动帮游客拍照的特警小哥。“大家别着急,拍完你的拍你的。”这个瞬间被其他游客拍下,在社交媒体上,他被亲切地称为“拍照搭子”。当流量退去,这些看似微小善意留下的口碑才是这座城市最宝贵的财富。
当“这一站,济南”成为更多人的主动选择,这座千年泉城便已在从“网红”到“长红”,从“出圈”到“扎根”的道路上,迈出了最坚实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