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路薪传——中国美术学院敦煌艺术藏品及文献研究展系列讲座
讲座回顾
9月20日,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壁路薪传——中国美术学院敦煌艺术藏品及文献研究展”之际,举办了一场以“敦煌艺术的发展脉络与传承教学” 为主题的讲座,主讲人为曾任敦煌研究院美术所副所长、中国美术学院客座教授的谢成水老师。此次讲座深入剖析了敦煌艺术的千年演变,重点分享敦煌艺术在当下传承与教学的实践经验。
谢老师首先强调敦煌作为丝绸之路重镇的历史意义。敦煌历经十个朝代、一千多年的发展,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丝绸之路不仅是贸易通道,更是友好往来的象征,敦煌壁画中可见中国与西域各国和平交往的历史证据。
1900年王圆箓道士发现莫高窟藏经洞后,所藏文书、绢画等文物大量流失至英、法、日、俄等国。藏经洞文物的发现,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重视和强烈兴趣,逐渐形成了国际性的显学——敦煌学。同时,藏经洞文物的大量流失,也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
通过对比印度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线”与“色”,谢老师指出印度绘画以明暗为主、线为辅,线条主要起到装饰性作用;而中国传统绘画则以线造型,线条具有独立审美价值。敦煌艺术在吸收印度、波斯等外来风格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以汉文化为主体的艺术体系。
他特别提到敦煌壁画中的“反透视”现象,体现了中国艺术的独特审美与透视观。敦煌壁画中的经变画常采用“近小远大”的视角,反映了中国人“俯视人间”的宇宙观。他将达·芬奇画作《最后的晚餐》与敦煌莫高窟唐代45窟的透视处理作对比,指出中国在8世纪已掌握空间透视的成熟表达。
在教学与修复实践方面,谢老师分享了他带领研究生进行壁画与雕塑修复的案例,通过实地勘测、稿本修正、色彩还原等步骤,高质量地完成线描与色彩复原。他强调修复不仅是技术工作,更是对古代艺术风格的理解与再现。
现场多位观众就敦煌艺术中的色彩象征、透视原理、临摹方法等提问,谢老师一一作答。
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听众得以深入理解敦煌艺术的精神内核与中国传统美学的独特魅力。正如谢老师所言:“艺术的高度在于创造者心中的高度。”敦煌艺术正是中华民族审美精神与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
讲座结束后,观众移步三楼展厅,在策展人赵怡老师的带领下参观“壁路薪传——中国美术学院敦煌艺术藏品及文献研究展”,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览展出了两件谢成水老师在1980年代于敦煌研究院工作时临摹的两幅珍贵画作,特别为观众解读了作品的临摹过程与艺术价值。
主讲人
谢成水,曾任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南京师范大学敦煌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客座教授,杭州佛学院艺术院教研室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1984年应敦煌研究院之聘前往敦煌莫高窟从事敦煌艺术研究,临摹的敦煌壁画临本被敦煌研究院收藏,并多次用于国际文化交流,先后在日本、韩国、印度、美国、法国等国家展出。20多年来发表二十多篇学术论文,出版有《走出敦煌——谢成水画集》《敦煌石窟艺术.莫高窟第290窟》《谢成水敦煌壁画线描集》《敦煌壁画线描精品集》《中国石窟壁画修复与保护》(合著)《敦煌壁画手绘本》《看见敦煌》《敦煌壁画临摹精品集》等艺术专著。
编辑丨金雪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