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预测2025年国庆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数再创新高。明知会遭遇拥挤不堪的处境,为什么人们还是趋之若鹜地选择在节假日出游?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当代中国人独特的社会心理和现实困境。
从心理学角度看,节假日出游已经成为一种"群体性仪式"。法国社会学家杜尔凯姆提出的"集体欢腾"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一现象。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被工作、家庭等各种压力所束缚,急需一个释放的出口。节假日出游就像一场全民参与的盛大仪式,通过共同经历拥挤、排队、等待等"苦难",人们反而获得了一种奇妙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李志强指出:"当看到周围都是和自己一样'受苦'的游客时,人们会产生'同病相怜'的心理安慰,这种集体体验甚至会成为日后津津乐道的谈资。"
社会比较心理也在推波助澜。在社交媒体时代,朋友圈里晒出的旅游照片无形中形成了一种压力。"别人都出去玩了,我要是待在家里就显得很失败"——这种心态驱使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假日出游大军。根据2025年百度发布的《节假日旅游行为白皮书》,超过63%的受访者承认"看到别人晒旅游照片会刺激自己也想出去玩"。旅游已经从单纯的休闲活动,异化为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和展示。
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中国特殊的休假制度。目前我国带薪休假制度落实不到位,很多企业员工除了法定节假日外几乎没有其他长假机会。中国人民大学休闲经济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2025年完全享受带薪休假的企业职工比例仅为31.2%。"不是不想错峰出游,而是根本别无选择"——这成为大多数上班族的真实写照。在有限的假期里,即使知道会遭遇拥挤,人们也只能硬着头皮加入这场"全民迁徙"。
家庭结构的变迁也在影响旅游决策。随着核心家庭成为主流,节假日成为维系亲情的重要纽带。很多在外工作的子女只有长假才能回家看望父母,而全家一起旅游则成为表达孝心、增进感情的重要方式。上海社会科学院的一项调查发现,72.5%的中青年表示"陪父母旅游"是节假日最重要的安排之一。这种家庭责任感和情感需求,往往超越了对于拥挤不适的顾虑。
旅游市场的成熟和基础设施的改善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预期。虽然节假日景区依然拥挤,但相比十年前已经有了明显改善。预约制、智慧导览、分流措施等管理手段的引入,让"拥挤"变得相对有序。高铁网络的完善使得中短途旅行更加便捷,降低了人们的心理门槛。正如携程集团CEO孙洁所说:"现在的拥挤和二十年前的拥挤已经不是一个概念,游客的忍耐阈值也在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新一代年轻人的旅游观念正在发生微妙变化。他们更倾向于把"拥挤"本身视为一种体验,甚至发展出应对拥挤的独特智慧。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如何在人山人海中拍出无人感大片""节假日避堵全攻略"等话题持续火爆。这种将困境转化为乐趣的能力,反映了年轻一代乐观、灵活的生活态度。美团发布的《Z世代节假日消费报告》显示,87%的年轻游客认为"拥挤也是一种特别的回忆"。
从经济角度看,节假日集中出游也折射出我国消费升级的趋势。随着收入水平提高,旅游已经从奢侈品变为必需品。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我国人均GDP突破1.5万美元,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旅游消费成为衡量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这种观念转变使得人们愿意忍受一定的不便来满足精神需求。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指出:"节假日旅游热是中国消费升级的直观体现,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当然,过度拥挤带来的问题不容忽视。景区超载不仅影响游客体验,还对生态环境造成压力,甚至可能引发安全隐患。这就要求管理部门采取更科学的客流调控措施,旅游企业开发更多差异化产品,游客自身也要培养更理性的消费观念。可喜的是,近年来"反向旅游""冷门目的地"等新趋势正在兴起,反映出市场自发的调节能力。
展望未来,随着休假制度改革的深入、旅游供给的多元化以及消费者心态的成熟,节假日旅游拥挤现象有望逐步缓解。但可以预见的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这种"痛并快乐着"的假日出游模式仍将持续。因为它不仅仅是一种消费行为,更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一个文化符号,承载着人们对自由、休闲、社交和自我实现的复杂期待。正如一位网友在微博上的感慨:"明知会堵车,还是要上路;明知会拥挤,还是要出发——这可能就是现代人的浪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