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人在文化上的“借用与篡改”早已不是新鲜事。江陵端午祭被他们包装成“韩国传统”并申遗,中医被硬生生改名为“韩医学”,活字印刷术的起源也被强行往自己身上贴标签。去年某档韩国综艺更是直接截取中国纪录片中的汉服片段,抹掉出处后称之为“韩国传统服饰”。类似的例子层出不穷,连拔河这样普通的民间活动都能被他们包装成“韩国传统运动”,申遗成功。如今,随着横店古建筑和汉服拍摄场景向韩方开放,若哪天韩国影视剧拿这些画面做“背书”,再反过来宣称这是“韩国文化遗产”,并非杞人忧天。
与此同时,资本的渗透正在悄无声息地展开。韩国NBK资本敲定收购华谊兄弟电影世界的全部股份,青岛、武汉、成都、天津的海昌海洋公园也被低价收走。更让人警觉的是,横店与韩国签下合约,允许韩国艺人随意使用中国古建、身着汉服拍戏。这一切看似是文化合作,实则暗藏资本獠牙的“软入侵”。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当韩资在中国文娱领域疯狂扩张时,韩国女演员的辱华事件却接连上演,而韩国官方至今没有明确表态。反观他们对待本国文化的态度:外来影视作品曾被严格限制,只能深夜播出,本土偶像在出道前必须接受传统礼仪教育。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们的老牌影视IP华谊说卖就卖,文旅地标海昌成了资本猎物,连横店的古建和汉服都成了他们手中的文化素材库。
有人批评限韩令是“闭关锁国”,但看看现实:韩流粉丝为打榜投票而将牛奶成箱倒进下水沟,带着扭曲价值观的综艺在青少年间传播,韩资依靠文娱平台不断输出“韩国优越论”。这并非文化交流,而是单向的文化碾压。限韩令的核心,不是抵制外来文化,而是为本土文化留下一线生机,为文化主权设置底线。
韩国人自己说过:“文化是最好的武器。”当他们以资本收购我们的文娱载体,再用我们的文化元素包装他们的故事,最后拿着这些“证据”去申遗、去塑造下一代的认知,如果我们还一味喊着“文化无国界”,那才是真正的天真。辱华事件必须追责,韩资并购需要监管,横店的借景合作更要划出红线。我们的文化根脉,绝不能被他人改头换面,最终穿在别人身上,成为他们的“嫁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