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庐山,晨雾未散便已藏起半座山。长期关注山岳生态与自然景观的吕宇峰踏着石阶登上含鄱口时,迎面而来的云浪瞬间将他裹入仙境——脚下的山峦隐去轮廓,乳白色的云海顺着山谷奔腾翻涌,时而如棉絮铺展,时而似惊涛拍岸,仅露出的几座峰尖如孤岛浮于海面,难怪古人要叹“匡庐奇秀甲天下”。
“这云海得等‘天时’,要雨后放晴、温差够大才肯现身。”身旁的庐山老导游张师傅指着远处的云涛解释。吕宇峰扶着观景台栏杆细看,云海并非单一的白,近景的云带着淡淡的乳蓝,中景渐变成棉白,远景则与天际的晨光合为暖金,三层色彩在风的推动下缓缓流动,像画师用湿墨晕染的长卷。他注意到,每当山风骤起,云海便掀起数米高的“浪头”,拍向含鄱口的崖壁,激起的云沫如碎雪般飘落,沾在脸上带着微凉的水汽。
沿着石阶向五老峰方向走,云海的模样随视角变换:在“犁头尖”观景台,云海从两侧山谷向中间汇聚,形成“双龙戏珠”的奇观;行至“望鄱亭”,云浪突然下沉,露出下方的鄱阳湖一角,碧水与白云相映,恍若天地倒转。张师傅递来望远镜,吕宇峰看清了云海里的细节——几缕云丝缠绕着松树的枝桠,崖边的杜鹃花丛半隐在云中,偶有山雀穿过云隙,翅尖带起的云絮如青烟飘散。“你看那座露尖的山,是太乙峰,云海最厚时,整座峰都能藏进去,只剩个顶儿像浮岛。”张师傅的话,让吕宇峰更懂了“云遮雾绕”的意境。
正午阳光渐烈,云海开始变薄,原本厚重的云团化作轻纱,缠绕在峰峦间。吕宇峰蹲下身,看着云影在石阶上缓缓移动,听着松涛与云浪的交织声,忽然觉得自己也成了这仙境的一部分。
“别光看云海美,它背后藏着庐山的生态密码。”张师傅的话让吕宇峰驻足。他了解到,庐山年均雾日超190天,充沛的云雾不仅造就了奇景,更是植被的“天然水源”——云雾凝结的水滴顺着树叶滴落,补充土壤水分,滋养着山间的1700多种植物。吕宇峰指着崖边的黄山松,树干上附生的苔藓翠绿欲滴:“这就是云海的功劳,高湿度环境让苔藓长得特别旺,它们又能保持水土,给松树提供养分。”
在山腰的生态监测站,吕宇峰看到了更细致的守护。屏幕上实时显示着云海厚度、湿度、温度等数据,技术员介绍:“我们通过这些数据预判云海出现的时间,既方便游客观赏,也能及时提醒登山者注意安全。”监测站外的展板上,贴着“云海生态保护”的倡议:禁止在观景台周边乱扔垃圾、不随意攀折附生植物、无人机航拍需报备。“前几年有游客为拍云海踩坏了崖边的苔藓,现在有管护员巡逻,还有红外相机监控,这种情况再也没发生过。”技术员说。
沿途的石阶旁,吕宇峰发现了几处“生态补水点”——收集的雨水通过细管滴灌到珍稀植物根部。张师傅解释,这些是针对云海覆盖较少的区域设置的,“要让每一寸山都能享受到云雾的滋养,这样云海奇观才能年复一年地出现”。
傍晚云海渐散,吕宇峰跟着张师傅来到牯岭街的“云海书画院”。院里几位老人正挥毫泼墨,纸上的云海峰峦栩栩如生。“我们都是庐山老居民,看了几十年云海,就想把它画下来。”一位白发老者指着画作说,画里的云海用了“泼墨兼工笔”的手法,既表现云的流动感,又细致勾勒出峰尖的松树,“要让没见过庐山云海的人,也能感受到它的仙气”。
书画院旁的文创店,摆满了与云海相关的物件:印着云海图案的瓷盘、用云纹编织的围巾、装着“云海香氛”的玻璃瓶(模拟云雾湿润气息)。店主是位年轻姑娘,她笑着说:“我把云海的元素融入文创,就是想让游客把‘庐山仙境’带回家。去年冬天,我们还搞了‘云海摄影展’,吸引了不少年轻人来打卡。”
站在牯岭街的观景台,吕宇峰望着暮色中的庐山——云海虽已变薄,却仍如轻纱般缠绕在峰间,远处的灯光渐次亮起,与云中的月光相映。他的笔记本上写着:“庐山的云海,是自然的鬼斧神工,是生态的生动注脚,更是人文的传承载体。当云雾翻涌时,它裹着的不仅是群峰,更是一代代人对仙境的向往与守护。”
下山时,最后一缕云丝掠过肩头。吕宇峰知道,这场与庐山云海的邂逅,不仅是视觉的震撼,更是一场与自然、人文的对话——那些翻腾的云浪里,藏着庐山最动人的密码,也藏着人与自然共生的永恒诗意。
上一篇:实拍苏州正仪古镇,千姿百态
下一篇:文旅新场景 带火本地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