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 2 月的陕西铜川,漆水河的冰面还未完全消融,422 人文化团体的行囊里,已躺着江西九江方诚国际旅行社准备的青灰非遗主题套装 —— 四本分别印着 “剪纸”“制瓷”“竹编”“红歌” 的学习手册,每本都附了非遗传承人签名的课程表,还有各地特色民宿的入住指南,封皮烫印 “江西非遗定制行” 字样,像份裹着文化温度的邀约。15 天穿越南昌、景德镇、婺源、井冈山的 “四项非遗研学” 之旅,便从这套浸着匠心的装备开始。
南昌:红纸剪里的赣鄱风情
清晨的南昌绳金塔非遗工坊,剪纸传承人李奶奶(从事南昌剪纸 60 年,擅长剪制赣派建筑纹样)正握着红纸示范:“手册第 8 页有‘剪纸基础针法’,先对折红纸,剪刀要沿着纹样边缘走,像走南昌老街的青石板路,慢一点才稳。” 文化团体成员们围坐桌前,青灰套装的手册摊开在旁,有人跟着剪 “滕王阁剪影”,有人尝试 “鄱阳湖候鸟” 纹样,李奶奶逐个指导:“你这剪刀角度偏了,看,这样转腕,滕王阁的飞檐才会有弧度。”
午后的 “剪纸创意课” 上,李奶奶带来南昌非遗元素模板:“咱们把剪纸和南昌民俗结合,比如在‘福’字里加进绳金塔、万寿宫的图案。” 有位成员剪了幅 “剪纸版南昌十景”,李奶奶特意在角落添了朵金边瑞香(南昌市花):“这是老南昌的味道,非遗要剪进生活里才活。” 住的南昌民宿满是剪纸装饰,窗户贴着手剪的窗花,床头挂着剪纸挂饰,晚上成员们把白天的作品贴在民宿公共区,红纸上的赣鄱风情,成了民宿最亮眼的点缀。
景德镇:瓷泥捏出的千年匠心
景德镇古窑非遗基地的制瓷工坊里,制瓷传承人王师傅(祖传三代制瓷技艺,擅长拉坯与釉彩)正教大家揉瓷泥:“手册第 25 页有‘瓷泥揉制手法’,掌心要用力均匀,把泥里的气泡揉出来,就像把千年制瓷的心思揉进泥里。” 成员们坐在拉坯机前,双手裹着瓷泥,王师傅手把手调整姿势:“手腕要稳,拉坯时跟着机器转,泥坯才能直挺,就像景德镇的窑火,千年不歪。”
“釉上彩绘体验” 环节,王师傅拿出矿物颜料:“手册第 32 页有‘釉彩配色表’,咱们今天画‘青花缠枝莲’,先勾线再填色,颜料要蘸得薄,烧出来才透亮。” 有位成员对配色没把握,王师傅取来古窑收藏的清代青花瓷:“你看这青花的浓淡,就像景德镇的烟雨,有层次才好看。” 住的景德镇民宿是瓷文化主题,墙面嵌着碎瓷拼画,茶具是本地匠人手工烧制,成员们把未烧制的瓷坯放在民宿展示架上,瓷泥的温润里,藏着对匠心的敬意。
婺源:竹篾编出的乡土诗意
婺源晓起古村的竹编工坊,竹编传承人吴师傅(精通婺源传统竹编,会编竹篮、竹席等 20 多种器具)正拆分竹篾:“手册第 48 页有‘竹篾处理步骤’,先把竹子剖成篾,再用砂纸打磨边缘,不能有毛刺,就像婺源的溪水,要温润不扎手。” 成员们握着竹篾,跟着学编 “竹编小篮”,吴师傅绕到身后调整篾的松紧:“编的时候要‘一上一下’,节奏像婺源的采茶歌,有规律才好看。”
午后的 “竹编创意课”,吴师傅带来婺源乡土元素:“咱们把竹编和婺源风光结合,比如在竹篮边缘编上‘马头墙’纹样。” 有位成员编了个竹编书签,上面刻着 “婺源晓起”,吴师傅用竹刀在边缘修出弧度:“这是老婺源的竹编手艺,要编出乡土的灵气。” 住的婺源民宿是徽派竹元素风格,门窗挂着竹编帘,桌椅是竹制的,晚上成员们坐在民宿庭院里,借着灯笼光整理竹编作品,竹篾的清香里,满是乡土诗意。
井冈山:红歌里的信仰力量
井冈山革命旧址的红歌传唱厅,红歌传承人张老师(从事井冈山红歌传承 40 年,熟悉红歌背后的革命故事)正教唱《映山红》:“手册第 65 页有‘红歌演唱技巧’,唱‘夜半三更哟盼天明’时,声音要轻柔,像井冈山的夜风;唱‘寒冬腊月哟盼春风’时,要有力,像革命的希望。” 成员们跟着哼唱,张老师逐句纠正音调:“要带着感情唱,就像当年红军战士唱着红歌行军,心里有信仰,歌声才有力量。”
“红歌故事分享会” 上,张老师讲起《十送红军》的背景:“当年红军离开井冈山,乡亲们唱着这首歌送别,每一句都是不舍与期盼。” 成员们围坐在一起,有人结合手册里的红歌歌词谈感悟,有人分享自己家乡的红色故事,住的井冈山民宿是红色主题,墙面挂着红歌歌词木牌,床头放着红歌乐谱,晚上成员们在民宿庭院合唱红歌,歌声飘在井冈山的夜空里,满是信仰的温度。
15 天的非遗之旅结束时,每个成员的行囊里多了四件亲手制作的非遗作品 —— 南昌剪纸、景德镇瓷坯、婺源竹编、井冈山红歌乐谱,还有四位非遗传承人联合签名的 “非遗研学证书”。大巴驶离江西时,成员们隔着车窗回望,青灰非遗套装在阳光下闪着光,像把江西的文化记忆装进了行囊。其实不用多言,剪纸的红、瓷泥的白、竹篾的绿、红歌的暖,早把这段主题定制游变成了一次 “与非遗对话” 的旅程,让 422 人文化团体带着满满的匠心与感动,回到铜川,继续传递江西非遗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