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张栎 白杨
在华夏西北腹地,陇南坐落于秦巴山地与青藏高原过渡带,这里山水形胜与千年文脉交相辉映,是大自然与历史馈赠的文旅瑰宝。随着全省文旅产业提质升级步伐加快,陇南将“大景区+全域乡村游”发展格局和“两点+两带+两域+两环”发展布局作为激活地方经济的重要抓手,今年上半年,陇南市累计接待游客2597.09万人次,同比增长20.58%;实现旅游花费155.88亿元,同比增长32.95%。上半年全市旅游人次增速位列全省第二的亮眼成绩,印证了这条路径的可行性。
近日,陇南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魏朝晖接受记者专访,详细介绍陇南如何深挖资源禀赋,推动文旅与生态、农业、康养深度融合,让“文旅瑰宝”转化为富民强市的强劲动能。
立足资源禀赋:
筑牢文旅发展“双基石”
“陇南的文旅底气,源于自然与人文的双重馈赠。”谈及发展根基,魏朝晖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在这片土地上,自然奇观星罗棋布,构成了文旅发展的生态基石。宕昌官鹅沟的幽深峡谷与飞瀑流泉、武都万象洞的奇幻钟乳与光影变幻、文县天池的碧水映山,每一处都是浑然天成的山水画卷,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为文旅产业发展搭建了天然舞台。我们积极推进文旅品牌创建,全市现有国家A级景区57家,其中5A级1家,4A级21家,4A级以上景区数量位列全省第一;成功创建国家等级民宿13家,数量位居全省第一,形成了一批高端民宿群;陇南喜获第九届黑松露奖年度最具投资潜力目的地。
与此同时,深厚的人文底蕴为陇南文旅注入了灵魂。作为秦文化发祥地之一,这里留存着浓郁的古秦风韵,三国时期的金戈铁马在此留下诸多历史遗迹;作为多民族聚居地,汉、回、藏等民族和谐共生,独特民俗绽放异彩。目前,陇南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7项,这些文化瑰宝不仅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更成为文旅融合的核心素材,让陇南的旅游体验兼具“颜值”与“内涵”。
聚焦战略实践:
构建“大景区+全域乡村游”新格局
“近年来,我们始终围绕‘大景区+全域乡村游’发展格局,积极打造‘两点+两带+两域+两环’发展布局,推动文旅产业从‘单点突破’向‘全域提质’转变。”魏朝晖介绍,在大景区建设上,陇南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推进,武都万象街区、康县青龙山度假区、礼县三国文化产业园、嘉陵江峡谷群等重点项目稳步实施。以武都万象大景区为例,依托独特喀斯特地貌,融入现代旅游元素,打造集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景区,开放后迅速成为游客打卡地,带动周边区域旅游热度攀升。
全域乡村游则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韵”理念,打造特色乡村旅游示范点。“陇南2100多个美丽乡村,镶嵌在青山绿水间,串联成了无门票的全域生态旅游景区。”魏朝晖说,游客在这里既能漫步乡间小道、品尝地道农家菜,又能体验农事劳作、感受民俗文化,乡村游的独特魅力持续释放。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陇南乡村旅游接待人数达1443.55万人次,同比增长21.1%;乡村旅游花费53.49亿元,同比增长39.58%,乡村游已成为拉动文旅经济的新引擎。
智慧旅游领域,陇南紧跟科技潮流,打造VR/AR沉浸式体验、数字讲解等应用场景,让游客“穿越”时空感受历史文化与自然风光;普及电子地图、语音导览等服务,优化“一部手机游甘肃(陇南)”平台,实现门票预订、酒店住宿、产品选购“一站式”智能化服务;建设旅游大数据平台,与公安、交通等部门数据共享,接入景区、民宿等资源,为游客出行安全与体验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深化融合创新:
培育文旅新业态,擘画发展新蓝图
“文旅产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打破边界、深化融合,不断培育新业态、打造新产品。”魏朝晖表示,陇南正以多元融合为路径,让文旅资源焕发新活力。在文化与旅游融合上,《白马盛典》大型沉浸式演艺成为典型代表。该演出以文县白马民俗为背景,采用360度旋转观众席、多层次环形结构,结合山体开合、3D投影、AR全息等科技手段,打造沉浸式观演体验,生动展现白马文化魅力,广受游客好评。
红色旅游也在陇南焕发新生机。依托两当兵变纪念馆、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等红色地标,陇南开发了“宕昌哈达铺红军长征一条街、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武都革命历史纪念馆—徽成两康战役纪念馆—两当兵变纪念馆”等多条红色旅游线路,让游客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接受红色文化洗礼,传承红色基因。
在“文旅+”跨界融合上,陇南同样亮点纷呈。“文旅+农业”方面,武都区裕河镇推出“茶园私人定制”,让游客深度参与茶叶种植、采摘、炒制全过程,沉浸式体验茶文化;徽县江洛镇打造“游龙稻香”田园综合体,集生态种植、观光旅游、特色烧烤、野外露营于一体,实现农业与旅游的双向赋能。“文旅+康养”领域,宕昌县利用丰富的中药材资源,打造“当归温泉”“黄芪药膳”等特色康养产品;文县玉垒乡依托“两江交汇”自然奇观,创新“党建+文明实践+文旅康养”模式,引进企业开发隐居小镇,建成天空之镜、山地温泉等高端设施,形成“春赏花、夏戏水、秋采果、冬养生”的全季旅游链。
展望未来,魏朝晖信心满满:“我们将继续深化‘大景区+全域乡村游’发展格局和‘两点+两带+两域+两环’发展布局,力争到2027年,全市年接待旅游总人数超5600万人次,旅游花费突破440亿元,文旅康养产值达150亿元以上。”下一步,陇南将持续推进景区创建,新增一批国家4A级、5A级景区,提升品牌影响力;大力发展“文旅+演艺”“文旅+体育”“文旅+农林业”等新业态,打造实景剧、舞台剧,举办登山、徒步等赛事,开发农事体验项目;紧抓微短剧产业机遇,实施“十百千亿”计划,探索“微短剧+文旅”新模式,让更多人了解陇南。同时,加强新媒体宣传矩阵建设,携手推进区域文旅合作,联合打造“三日游三省”旅游线路,逐步形成“依托官鹅沟、接流九寨沟、借梯麦积山、握手冶力关”合作态势,积极发挥市内外5A级旅游景区带动效应,努力实现资源共享、客源互送、效益共赢。
“相信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陇南不仅会成为山水秀美的旅游目的地,更会成为国内知名的文旅康养胜地,让‘陇上江南’的文旅画卷愈发绚丽。”魏朝晖说。
来源:甘肃经济日报
监制:李成华 责编:高剑榕 编辑:马 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