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全省文化事业投入稳步增长,2025年达9.04亿元,全省规上文化企业2798家,较2020年增长64%。2024年,全省接待国内游客总人次和总花费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为介绍文化和旅游工作情况,今天上午,“辉煌‘十四五’‘赣’出新精彩”系列新闻发布会之“十四五”文旅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新成效新闻发布会在南昌召开。具体如下:
发布会现场图 (摄影:饶梦露)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的悉心指导下,全省文旅系统深学笃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始终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目标要求,坚定不移推进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建设,矢志不渝推动各项任务落地落实。
“十四五”期间,全省文化事业投入稳步增长,2025年达9.04亿元,全省规上文化企业2798家,较2020年增长64%。2024年全省文化产业资产规模突破6000亿元,营业收入达3776.7亿元,创历史新高。2024年,全省接待国内游客总人次和总花费均实现两位数增长;今年1-8月,全省人均旅游花费首次突破千元,其中,外省游客占比超三成,居全国前列、中部第一。 一幅“多姿多彩、气象万千”的文旅新图景正在广袤的赣鄱大地上徐徐展开,“风景独好”的“如画江西”,以更加开放、自信的姿态,融入烟火万家。
这五年,是国家战略落地见效的五年。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景德镇瓷业遗产成功列入第二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 “江西景德镇元明清制瓷业遗址群”考古发掘项目入选2024年全国“六大考古新发现”,全球首个古陶瓷基因库建成运行,手工制瓷技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项目,“千年瓷都”金字招牌越发闪亮。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江西段)35个省级重点调度项目全面建成,迈入文旅融合新阶段。《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西段建设保护规划》正式实施,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江西段建设加速推进。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我省“三普”文物复查率、普查数据上传率100%,“四普”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超6000处。
这五年,是文化惠民触手可及的五年。深入实施艺术创作(名剧、名曲、名展、名家)“四名工程”,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 个一工程”奖,1人获文华表演奖,江西大鼓《好心缘》摘得“群星奖”,民族歌剧《八一起义》、舞剧《天工开物》、赣剧《红楼梦》等一批精品力作深受欢迎。成功举办第五届阿拉伯艺术节、2023中国原生民歌节、全国采茶戏汇演、全国高腔优秀剧目展演、江西艺术节等重大活动,常态开展“赣鄱好戏”“百馆千万场、服务来共享”等文化惠民活动,年均服务超8000万人次。 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日益完善,建成新型公共文化空间1100余个,“15分钟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圈”基本形成。
这五年,是赣鄱文脉熠熠生辉的五年。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4个项目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3个项目入选“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全省省保单位达到995处。创新推动传承利用,在全国率先出台革命文物保护地方性法规,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县创建、红色标语保护利用成为全国样板。 《百件革命文物说江西》《史说江西》等节目广受好评,4个展览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江西省博物馆、景德镇御窑博物院先后获评“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内地第二家“故宫厅”在江西省博物馆揭牌,“御瓷归来”“瑞彩熠熠”等主题特展观展人数双双过百万。非遗系统性保护体系日臻完善,现有3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居全国第一;3项制茶技艺入选联合国人类非遗名录,实现历史突破;新增4家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4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88个省级非遗项目。启动“非遗点亮生活”计划,推动赣鄱非遗“进景区、进街区、进社区、进校园、进乡村、进商圈”,“非遗里的江西”绽放时代光彩。
这五年,是文旅产业量质双升的五年。高规格召开全省文化强省推进大会、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首次召开全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建立健全文旅产业链推进机制,出台了推进旅游强省建设、加快红色旅游发展、提振文旅消费等一系列政策。强化品牌创建引领,婺源篁岭获评联合国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现有国家5A级旅游景区15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5家。创新构建江西特色“风景独好”旅游品牌体系,已评选推出15个旅游名县、10家旅游名景区、20个名镇村并实施奖补,树立起“共抓文旅”的鲜明导向。 深入推进“文旅+百业”“百业+文旅”,“追风江西”引领风尚,“诗旅江西”备受青睐,“唱游江西”群星闪耀,“赣超”“环鄱阳湖国际自行车赛”“鄱阳湖国际观鸟季”“庐山国际爱情电影周”等人气火爆,江西“百县百碗、百县百店、百县百街”三百文旅消费季、全球学子嘉游赣、“嘉游赣·惠生活” 等活动精彩纷呈。景德镇、赣州先后荣获国务院文旅产业督查激励,5地入选国家文旅消费试点城市,14地入选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率先开展“旅游诚信省”建设试点,全面推行旅游购物诚信退赔机制,退赔办结率100%,游客满意度90%以上。
这五年,是“独好品牌”持续高歌的五年。 江西省人民政府与文旅部合作共建葡萄牙里斯本中国文化中心协议正式签署并顺利推进。全面推进“引客入赣”工程并进行奖补,实施“乐游江西”国内文旅推广和“FOLLOW江西”“Discover Jiangxi”海外文旅推广计划, 省市联动每年赴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东南亚等境内外重要客源地举办“如画江西 风景独好”宣传推广活动,深化与中旅、携程等头部OTA企业合作,推出“江西风景独好”主题游轮、高铁、巴士、飞机,成立江西文旅(香港、澳门)宣传推广中心,南昌至澳门、大阪、新加坡、吉隆坡往返直飞航线正式开通,入境游市场按下“快进键”。今年1-8月全省接待入境游客同比增长135%。实施 媒体领航计划,携手中国国家地理、谁最中国、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以及今视频、大江网等省内平台推出优质新媒体内容,“江西风景独好”新媒体矩阵多次进入全国文旅综合传播力指数前列,“发现江西”海外新媒体账号粉丝量近260万,传播力指数居全国前三位。央视总台《国家宝藏》《三餐四季》《非遗里的中国》等多个栏目先后把镜头对准江西,全网累计曝光人次超60亿,江西热度持续攀升。
——现场问答集锦——
江西历史悠久、文脉悠长,请问“十四五”期间我省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十四五”以来,全省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步伐稳步向前。
一是系统格局持续优化。文物保护与安全已列入全省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体系、文明城市创建负面清单。建立了省级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专项工作机制和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全省11个设区市文广旅局全部加挂了文物局牌子。省级财政投入从2021年的5000万元增长到2025年的1亿元,形成了稳定的资金保障机制。
二是传承亮点不断凸显。率先在全国出台以革命文物为立法对象的地方性法规《江西省革命文物保护条例》,率先开展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县创建,率先构建“国家+省级”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矩阵,红色标语保护利用全国领先。积极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樟树市国字山战国墓葬、江西景德镇元明清制瓷业遗址群获评“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
三是保护活力显著增强。4个展览获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省博物馆“总分馆制”试点全面推进。 与故宫博物院合作推出的“故宫厅”首展和“御瓷归来”特展观众双双破百万。推出百集《百件革命文物说江西》系列宣传片和30集《史说江西》大型文物题材纪录片。一批爆款文创产品IP火爆出圈。
四是融合发展深入推进。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吉州窑遗址、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品质持续提升。依托全省数量众多的文化遗产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乡村旅游,推出12类29条文物主题游径。 全省涌现出南昌万寿宫、赣州宋城、景德镇陶溪川等一批历史文化街区活化利用样板。
五是法治保障更加健全。先后出台文物保护利用、文化遗产保护等多项法规条例和政策文件。常态化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和执法督查。多年来均无重大文物安全事故。开展打击防范文物犯罪专项行动,建立文物保护公益诉讼协作机制。开设《文物局长大讲堂》,强化对文物保护普法宣传,大力营造全社会保护文物的良好氛围。
近年来,南昌已经成为了“让外地人喜欢、本地人自豪、年轻人向往”的网红城市。请问,南昌在发展城市旅游的过程中,采取了哪些措施,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近年来,南昌立足资源优势和工作实际,谋划实施了一批文旅体商项目和活动, 实现了从“流量爆红”到“产业长红”,从“景点旅游”到“城市沉浸”的跨越。当前,全市共有A级景区55家,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5个,星级酒店32家,绿色饭店29家。2024年全市接待游客相比2020年“十三五”末,增长48.7%,旅游总花费增长41.1%。
一是坚持“谋项目”锻造城市硬实力。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打造了滕王阁三还及北扩工程、“两滩七湾”天然泳场、九洲公园等“零门槛、高质感”的城市公共服务空间,让市民游客感受到南昌的开放和温暖。 二是积极“优业态”增强城市吸引力。充分发挥保利大剧院、赣剧院、南昌国体中心等文化地标作用,积极培育演艺经济、赛事经济、谷子经济等新兴业态,引进策划了各类明星演唱会、音乐会、脱口秀、互动剧场等文艺活动,文化业态场景更加多元、更具活力。 三是持续“创品牌”提升城市影响力。在城市活动中根植英雄城精神,常态举办“爱我英雄城”城市主题活动,打造了八一广场升旗仪式、南昌马拉松、横渡赣江、烟花晚会等系列文旅体活动,城市品牌影响力不断彰显。
接下来,南昌将从三个方面持续发力,推动文旅体商实现更深融合、更高质量发展。 一是锚定“三地”目标,打造“长红”文旅新格局。依托“网红城市”流量优势,用好 240 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积极拓展境内外客源市场,构建“全时、全年、全域”消费场景,努力将南昌打造成为“全球旅游目的地、全国旅游新高地、全省旅游中心地”。 二是提升城市旅游氛围,营造沉浸式新体验。持续打造艺术、时尚、消费、美食“四季”文旅体品牌,巩固开展“爱我英雄城”系列赛事活动,加快推进陆军博物馆、梅岭索道、豫章书院等新地标建设,优化大士院、珠宝街、蛤蟆街等“网红”场景,不断解锁城市漫游新体验。 三是推出多元度假产品,打造旅居惬意新生活。围绕 “山、水、田园”三大主题,构建“东临鄱湖、西拥梅岭,北有扬子洲、南有马咀滩”的生态旅游格局,积极打造鄱阳湖堤顶公路、“一江两岸”最美岸线、南昌港游轮码头等亲水项目,不断整合乡村旅游资源,打造“宝藏八园”特色品牌体系,让游客在南昌既能感受都市繁华,也能体验田园诗意。
诚邀四海宾朋来到南昌,登滕王阁赏江景,游南昌城品美食,感受南昌这座“网红”城市背后的烟火气与文化味,切身体验“物华天宝”的生态城市、“人杰地灵”的英雄南昌!
景德镇作为千年瓷都,文旅品牌享誉世界,特别是“240”过境免签政策以来,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籍人士。请问,“十四五”期间,景德镇市在培育文旅新业态、发展入境游方面有哪些新举措,取得了哪些新成效?
“十四五”以来,景德镇以陶瓷文化为核心,构建了“一轴五陶”的城市文旅发展新骨架,并以此为基础大力培育新业态,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以“一轴五陶”为脉络,重塑城市旅游新格局。以珠山大道陶瓷文化传承轴,串联起陶阳里、陶溪川、陶源谷、陶科园、陶博城五大板块, 形成“处处是景、时时可游”的全域旅游体验。陶阳里是“活态的博物馆”,是元、明、清三代专造宫廷用瓷的皇家窑厂,建筑风格独特的御窑博物馆和500岁的“岁岁鸭”就在这里。目前,正以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契机,进一步提升旅游设施和服务质量,漫步其间,可探索物化的城市文化记忆,体验千年的陶瓷聚落文化。陶溪川从昔日“宇宙瓷厂”嬗变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 “春秋大集”“创意市集”和“陶然集”吸引了2万多名“景漂”青年在此创新创业,日均人流量超过一万多,周末逾3万。陶源谷依托三宝国际瓷谷的自然与艺术资源,保留原生态美景,汇聚国家级大师、艺术创客、非遗匠人,共同书写“瓷蕴匠心”的人文传承,已成为最具中国特质的艺术疗愈胜地。陶科园则聚焦于产业的现在与未来,形成了独特的“前店后厂”业态,打造了沉浸式工业研学体验项目和大型实景演出《china》,再现千年制瓷技艺的演变;陶博城则致力于成为“买全球、卖全球”的陶瓷贸易中心,为商务会展游提供了顶级平台。
二是以“一城千馆”为引擎,激发文旅消费新动能。整合全市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和非遗基地、企业展厅、个人工作室,全国首创“千馆之城”建设,实施系统挖掘梳理,整体发布推广,旅游线路开发,数字科技赋能,展览展陈提升,服务体验优化等工程,着力打造具有中国气派、江西韵味、瓷都特色的国家文化交流客厅、国际文化交流名城。 三年来,整合了瓷、茶、戏等8类地方特色文化、总面积300万㎡的近900家场馆,发布16条精品线路,创新推出“古陶瓷基因库”“瓷上中国”“青花秘境”“千馆万瓷”等数字业态,让星罗棋布的文化场馆系统展示陶瓷文明从古至今、从技艺到艺术,构建完整的陶瓷文化知识谱系,将静态收藏转化为沉浸式体验、研学教育、艺术交流的文旅产品,同时,上线“千馆之城”小程序,实现“一机在手、千馆我走”。 “探馆、看展、淘宝”已是游客到景德镇的必然玩法。
三是以“一带一路”为愿景,开拓入境旅游新蓝海。紧紧围绕“打造世界著名陶瓷文化旅游目的地”目标,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开展陶瓷文化交流。一是主动“走出去”,先后赴阿联酋、埃及、英国、葡萄牙、土耳其、意大利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成功举办“景秀China”主题推广活动和“丝路瓷行”陶瓷文化特展、“景德镇制”品牌发布会,布局陶瓷官方旗舰店海外店,扎实推进“引客入景”。二是 积极“引进来”,成功入选首批240小时过境免签城市。2025年1月至8月,全市接待入境游客11.08万人次,同比增长38.72%,入境旅游消费6782.89万元,同比增长47.86%。三是筑好“引凤巢”,出台促进入境游15条举措,从签证便利化、旅游产品开发、服务质量提升等多个方面发力。持续完善游客中心、智慧导览等基础设施,推动外卡POS机布设、多语种志愿服务等软环境提升。今年7月1日,景德镇北站与香港西九龙站实现高铁直通运营,单程仅需约5小时,大大拉近了与境外游客的距离,为入境游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中秋国庆长假将至,诚挚邀请游客朋友走进千年瓷都,领略陶瓷文化的独特魅力,体验山水之间的诗意栖居,感受景德镇的淳朴民风与热情服务。
请问庐山是如何打造世界级旅游景区,唱响“庐山天下悠”品牌的?
我们始终以“庐山天下悠”为核心品牌,推动旅游发展向高端化、品质化转型。
一是立足宏伟目标,打造“六个庐山”新格局。以“名山、名湖、名城”为依托,揽山入城、拥江抱湖,扎实推进“引客入庐、景区焕新、服务提升、消费升级、资产盘活、乡村旅游迭代升级”六大行动,系统构建“国际庐山、美誉庐山、休闲庐山、美宿庐山、文化庐山、美丽庐山”六大维度,致力打造具有烟火气、人情味、文化韵、科技感、国际范的世界级旅游景区。
二是优化空间布局,构建全域旅游新体系。坚持“山上做优法、山下做加法”,以山上核心景区为龙头,打造“山上核心旅游圈”,带动“环庐山旅游带”和“环鄱阳湖旅游带”协同发展,构建“大庐山引领、环庐山支撑、泛庐山联动”的全域旅游新格局, 以环湖游、赛事游、街区游、演艺游、乡村民宿游“五游”,释放旅游业“一业兴,百业旺”乘数效应,全面提升区域旅游综合竞争力。
三是扩大对外开放,提升庐山国际影响力。充分运用世界地质公园这块“金字招牌”,不断扩大国际“朋友圈”,积极申报世界地质公园区域交流活动,推动姊妹公园地质科研交流和文旅项目互动。同时,持续提升外事接待能力,规划外事接待路线,重塑庐山旅游动线,设立4处移民服务中心和境外旅游推广中心,力促入境游达到世界级旅游景区水平。今年1-8月,入境游18.70万人次,同比增长26.95%; 在5A级景区品牌传播力排行榜中,庐山风景区跃升至第15位,品牌影响力与市场认可度大幅提升。
四是深化改革攻坚,激发文旅融合新动能。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推进“十大攻坚行动”,系统实施“建立三标、实现三化、激发三力”。建立“三标”即:将标准化贯穿景区管理服务全流程,建立健全管理、服务、工作“三大标准体系”;推动“三化” 即:依托文旅控股集团,推动一体化运营、市场化运作、效益化发展;激发“三力”即:通过改革激发内生动力、释放社会活力、挖掘干部潜力,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同时,创新推进遗产保护、别墅利用、民宿产业发展、交通优化等七项重点工程,系统性地破解发展瓶颈。目前,庐山文旅融合发展已取得显著成效: 1-8月,庐山风景名胜区闸机客流量达1521.21万人次,同比增长26.31%;“五一”期间,庐山接待游客量跃居全国第8。
去年婺源篁岭景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婺源成为全国不多的“双5A”县。请问,婺源县在推动景区创建和文旅融合的过程中,有哪些好的做法?
婺源县在推动文旅发展的过程中,始终秉承“生态为基、文化为魂、创新为要”的理念,持续擦亮“中国最美乡村”金字招牌。 今年1-8月,全县接待游客2344万人次,同比增长28.7%。
第一,坚持生态为基,守护青山绿水的诗意家园
“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走进婺源,就像是打开一幅意境深远的山水画卷。这一方面,得益于婺源老百姓历来“尊重自然、敬畏山水”的生态自觉,至今许多地方还保留着“生子植树”等淳朴乡俗;另一方面,也离不开近年来坚持实施的“天然阔叶林长期禁伐”等一系列有力制度。如今的婺源,森林覆盖率高达83.67%,水和空气质量极佳。 在这里,你可以畅快呼吸,漫步乡野,还能品尝到有机的婺源绿茶、皇菊、荷包红鲤鱼,真正享受“清心、洗肺、养神”的慢生活。
第二,坚持文化为魂,赓续千年文脉的烟火人间
婺源是“南宋理学大师”朱熹的桑梓,是国家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有30个中国传统村落、7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6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始终将文化作为提升旅游品质和内涵的重要支撑,深耕婺源最深厚、最独特的文化底蕴,围绕“政策、平台、人才”等实施了系统的文化传承工程。县内遍布近百处文化场馆,如非遗馆、博物馆、民俗文化馆等,可沉浸式体验歙砚、徽墨、甲路纸伞等非遗制作技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每逢重要节庆,板龙灯、抬阁、桂花灯等70多项精彩民俗轮番上演,带您在节日欢腾中,感受中式美学的极致浪漫。今年春节,“非遗贺新春”活动火爆出圈,吸引了超过120万国内外游客。
第三,坚持创新为要,绘就全域旅游的时代新篇
我们先后打造了5A级景区2个,4A级景区12个,4A级以上景区数量居全国县级之最。在“中国最美乡村”的大品牌之下,不断推陈出新,“油菜花海、赏枫晒秋、梦里老家、古村民宿、非遗贺新春”等多张文旅IP在全国乃至全球都有一定的影响力和辨识度。 来到婺源,可在篁岭观赏“晒秋美景”,在婺女洲体验“非遗盛宴”,在弦高城·西湖凼感受“市井烟火”;白天游览徽派古村,夜晚泛舟星江河畔,领略“最美乡村”的多元魅力。
立足现有的基础,将继续以创新为引领,用“匠心精神”持续拓展和优化文旅版图。——比如,弦高城二期“天上堂”,将推出“弦歌宴、环翠堂、童话山谷、森林奇妙夜‘光影秀’”等一系列新业态、新场景,项目预计2026年春节开业;与此同时,稳步推进国有景区“微改造、精提升”, 今年国庆,江湾景区“烟火江湾·宴遇人生”沉浸式诗宴将“闪亮登场”,融合演艺、餐饮与变装体验等花样玩法,为广大游客带来全新体验。展望未来,还将探索推出“高山滑雪、温泉度假”等新产品。
白雾红枫马头墙
蟹肥虾美稻飘香
赣地秋韵
宁静绚丽
2025“赣潮涌动 乐GO江西”
金秋文旅嘉年华
即将开启
诚邀八方宾朋
同赏赣鄱明月
共庆家国团圆!
来源:江西发布
上一篇:夜未央,月光之城点亮团结“星光”
下一篇:武进!正式开放入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