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晓红
来源:嵩岳散文茶座
初识三峡,是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再识三峡,是读作家余秋雨的《三峡》一文。闻三峡之名,心向往之。语文课本上那句“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的句子,竟在我心底种下了难以磨灭的情愫。而今终于踏上了这片土地,亲见这人间仙境,方知文字之苍白,自然之神功。
初入三峡人家景区,便听得水声潺潺。这水声不似城市中机械的轰鸣,而是自然天成的韵律,时而轻缓如私语,时而激越如歌唱。山间薄雾轻绕,将远山近树笼罩得若隐若现,恍如仙境。沿着木质栈道缓步而行,每一步都似乎踏入了历史的深处。
走过三峡人家检票囗不远,忽闻号子声起。循声望去,见数名赤膊汉子正在江边拉纤。他们戴着草帽,赤裸着上身,古铜色的脊背上沁出细密的汗珠,在阳光下闪着光。他们喊着口号,步调一致,呼声相应,每一寸前进都凝聚着力量与坚韧。这场景,恍若将时光拉回了千百年前,那些与急流险滩搏斗的岁月。桅杆撑起的不仅仅是帆,还是人们的希望和期盼。
今日游人如织,可峡谷间依然静谧。置身于这山水之间,身心也格外清朗。那一簇簇的竹子苍劲挺拔,高耸入云。植物的叶子清脆欲滴,亮的要渗出油来。踩着湿漉漉的栈道,触摸古树花木,忽然一阵悠扬的笛声传来,定眼望去,一位土家族小伙站在水边,和坐在乌蓬船上的青春少女对歌。一声笛子一声歌,不羞涩也不张扬,画面和谐,声音悦耳,和流水声、鸟鸣声自然融合,奏出一曲交响。我不敢近前打扰,只远远站着聆听,直至曲终人散。
转过山坳,一阵锣鼓喧天,原来是土家哭嫁表演。新娘唱哭嫁歌,(听导游讲,土家族的姑娘年满十二岁就要为出嫁做准备,学哭嫁诗,唱哭嫁歌),声调悲切却字字真情。抛绣球环节,那红绸绣球在空中划出优美弧线,最终落在一个穿着湖蓝色衬衣的约摸六十多岁的一位游客手中,引来阵阵欢笑。我站在人群外围,看那新娘眼角泪光与嘴角笑意交织,忽然明白了这习俗背后的深意——离别不是结束,而是新生活的开始。这种朴素的哲理,在这山水之间世代相传,愈发显得珍贵。
登临高处,向下俯瞰。水碧绿如玉,蜿蜒于峡谷之间。两岸青山层叠,近者苍翠,远者淡蓝,最后与天际融为一色。时有飞鸟掠过水面,点起圈圈涟漪,转瞬即逝。我立于观景台栏杆处,任山风拂面,只觉得胸中块垒尽消,身心俱与这山水融为一体了。
暮色渐起时,我们登上甲板,看夕阳为群山镀上金边。白日里的喧嚣已然散去,只余江水不息东流。想起日间所见所闻,忽然明了“三峡人家”之真义——不仅是山水之美,更是人与这片土地千年相守的故事。那些拉纤的号子、哭嫁的歌声、小伙的笛音,都是这故事中不可或缺的音符。
“三峡人家”,这“人家”二字,道尽了一切。山水再美,若无人的情感与故事相融,也不过是空洞的风景。而在这里,每一座山、每一湾水、每一首歌谣,都承载着代代三峡人的悲欢离合。
小学课本中的三峡终于从文字变成了现实,而现实又远比文字更加丰富、更加动人。这一日的游览,不仅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三峡人家,名副其实的人间仙境,不仅仙在山水之间,更仙在那些与山水相守相成的人与故事之中。
作者简介:
吴晓红,国网登封市供电公司退休职工,现为登封市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诗词学会会员。用心用情颂生活,写人写景品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