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宇峰站在宏村月沼前,水面如镜,白墙黛瓦的倒影在水中微微颤动。他深吸一口气,空气中混杂着潮湿的青苔味和远处飘来的墨香。
这趟安徽之行,他蓄谋已久。作为城市里终日与代码为伴的程序员,他渴望在徽州的青石板路上找到另一种节奏。相机挂在他的胸前,像个护身符,但他知道有些东西无法通过镜头捕捉。
次日清晨,吕宇峰沿着蜿蜒小径爬上卢村观景台。太阳尚未完全升起,山谷间薄雾缭绕,黑白相间的古村落静静地躺在群山的怀抱中。他架好三脚架,等待最佳光线。旁边一位白发老人也在静静地看着远方。
“年轻人,你是来拍照还是来寻找?”老人忽然开口,带着浓重的徽州口音。
吕宇峰愣了一下,“有什么不同吗?”
老人笑了,“拍照是带走,寻找是留下些什么。”
这句话在他心里种下了种子。那天下午,他循着墨香找到了一家隐匿在小巷深处的墨坊。八十多岁的制墨匠人正在捶打墨泥,每一锤都精准有力。
“这是千锤百炼的功夫,”老匠人见吕宇峰看得出神,便解释道:“墨锭要经过十万次捶打,才能做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
吕宇峰忽然想到自己写的代码,何尝不是经过无数次调试才能完美运行?但代码存在于虚拟世界,而这块墨锭却能跨越时空,让百年后的人仍能闻到今日的松烟香。
他买了一锭墨,决定改变行程。接下来几天,他不再忙于在各个景点之间奔波,而是每天找一处安静的地方,用带来的毛笔和宣纸,试着磨墨写字。笔尖触纸的瞬间,他感到一种久违的专注与平静。
在西递的一处老宅院里,他遇见了一个正在临帖的少年。少年告诉他,这座宅子是他的祖先所建,已经住了十七代人。
“你会离开这里去大城市吗?”吕宇峰问。
少年点头又摇头,“会去看看,但会回来。就像墨溶于水,散开后又聚拢,这才是书写的道理。”
离开安徽的前夜,吕宇峰坐在客栈的天井里,仰望一方星空。他取出那锭徽墨,在砚台上慢慢研磨。墨香随着 circular 运动在空气中弥漫开来。他忽然明白,旅行不是空间的简单置换,而是时间的另一种体验方式。在这里,百年老宅有人居住,千年技艺有人传承,时间不是流逝而是循环。
回家后,吕宇峰的办公桌上多了一方砚台。每当代码困住他时,他就磨一会儿墨,什么都不写,只是感受那份需要时间沉淀的专注。在数字世界的飞速迭代中,他找到了一种古老的节奏——如同徽墨,万锤千炼,方能载道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