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统居士
逐字逐句品读《毕节地区风景旅游颂》,仿佛循着诗行的脉络,完成了一场跨越毕节七县一市的深度漫游。这首质朴却饱含深情的长诗,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却以“风景名胜数不完”的热忱,将乌蒙山脉间的壮丽山河、尘封千年的历史遗迹、流淌在血脉里的人文精神一一铺展,让每一位读者都能透过文字,触摸到毕节大地的温度与厚度,感受到这片土地独有的魅力与生命力。从黔西的碧波荡漾到威宁的草海浩渺,从织金洞的奇幻瑰丽到大方奢香墓的肃穆庄严,每一处景致、每一段故事,都如同跳动的音符,共同谱写着毕节的动人乐章,而诗人字里行间的真挚情感,更让这场“纸上漫游”充满了感染力,仿佛能让人闻到百里杜鹃的芬芳,听见草海候鸟的鸣唱。
毕节的美,首先在于其自然景观的奇绝与多样,每一处都似精心雕琢却又浑然天成,让人叹服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诗中从黔西的鸭池河写起,这条承载着岁月沧桑的河流,既有“鸭池天险举世惊”的壮阔——两岸峭壁如削,河水奔涌向前,撞击着岩石发出震天轰鸣,站在岸边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响,当年红军强渡时的呐喊仿佛仍在河谷间回荡;又有“高原平湖实可观”的静谧——当水流平缓处,湖面如镜,倒映着蓝天白云与两岸青山,八洞仙景错落分布在湖畔,洞中有洞、洞洞相连,钟乳石千姿百态,有的似仙女下凡,衣袂飘飘;有的似猛虎下山,威风凛凛;阳光透过洞口洒入,在湖面折射出斑斓的光影,乘船穿梭其中,仿佛误入仙境,连呼吸都变得小心翼翼,生怕惊扰了这份宁静。向北而行,便踏入了黔西金坡、黄坪一带的百里杜鹃林,每年春季,这里便是花的海洋,万亩鹃花竞相绽放,红的似火、粉的似霞、白的似雪,漫山遍野延绵百里,微风拂过,花海翻涌,香气弥漫在空气中,沁人心脾。当地的彝族同胞会身着盛装,女子头戴银饰,男子身披察尔瓦,在花林中载歌载舞,唱起悠扬的彝族山歌,还会热情地摘下最美的杜鹃花,“插上头顶敬佳宾”,那份自然馈赠的烂漫与民族风情的热烈交织在一起,足以让每一位游客“赞花口不绝”,沉醉在这片花的世界里,久久不愿离去。
而织金洞的奇观,更堪称“世间稀”,它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溶洞中最出类拔萃的一个,被誉为“溶洞之王”。走进织金洞,仿佛进入了一个奇幻的地下宫殿,洞内景观千姿百态、目不暇接,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创造力竟如此神奇。南天门巍峨耸立,高达数十米,顶部钟乳石如流云般垂落,仿佛一道通往天界的大门,站在门下仰望,顿生渺小之感;银雨树通体洁白,高约17米,由下部的石笋向上生长,顶部的钟乳石向下延伸,两者历经千万年才得以相接,形成完美的树状,表面晶莹剔透,在灯光照射下熠熠生辉,宛如用白银雕琢而成,每一道纹理都精致得无可挑剔;灵宵殿宽阔宏大,可容纳数千人,殿内石柱林立,有的粗壮如盘龙,鳞甲清晰可见;有的纤细如玉笋,亭亭玉立;殿顶“星空”点点,实则是洞顶的水珠折射灯光形成的奇妙景象,抬头望去,仿佛置身浩瀚宇宙;六月雪则是一片洁白的石花群,层层叠叠如雪花堆积,即便在盛夏时节,也让人感受到一丝清凉,伸手触摸,石花冰凉细腻,似真雪却不融化。除了这四大绝景,洞内还有“霸王盔”“倒挂琵琶”“婆媳情深”等数十处景观,“霸王盔”形似古代将军的头盔,威风凛凛;“倒挂琵琶”如同一把倒置的琵琶,琴弦仿佛随时会奏响乐曲;“婆媳情深”则刻画了婆媳相携的温馨场景,神态逼真。每一处都形态逼真、寓意深远,如天工雕琢般精致,“此景只应天上有”的赞叹,道尽了这份自然奇观的震撼,让每一位参观者都忍不住驻足惊叹,拿出相机记录下这难得一见的美景,生怕错过任何一处细节。
再到纳雍,百米吊瀑是不容错过的景致。瀑布从百米高的悬崖上倾泻而下,水流在下落过程中被岩石撞击,溅起无数水花,“细雨纷纷飘成雾,珍珠颗颗散银辉”,水雾弥漫在周围,将整个瀑布笼罩在一片朦胧之中,阳光穿过水雾时常会形成绚丽的彩虹,似有仙气萦绕。站在瀑布下方的观景台,感受着水雾带来的清凉,听着瀑布轰鸣的声响,仿佛所有的烦恼都被这壮阔的景象涤荡而去,心中只剩下对自然的敬畏与赞叹。纳雍的千年银树也堪称一绝,这棵古树生长在深山之中,树干粗壮,需数人合抱才能围住,枝叶繁茂,四季常青,传说其树皮、树叶入药有奇效,“药品贵”的说法在当地代代相传,每到节假日,都有不少游客慕名前来观摩,感受古树的沧桑与神奇。过狮河水库则是纳雍人民的骄傲,水库建成后,不仅解决了周边万亩农田的灌溉问题,还形成了优美的湖景,“万户农家唱赞兮”便是当地百姓对水库的由衷赞美,闲暇时,人们会来到水库边垂钓、散步,享受惬意时光。
赫章的韭菜坪,作为贵州的最高峰,有着“贵州屋脊”的美誉,这里“得天独秀”,山顶是万亩高山草场,是体验高原风光的绝佳去处。春夏时节,草场上绿草如茵,点缀着各色野花,红的、黄的、紫的,星星点点,将草场装扮得格外美丽,成群的牛羊在草场上悠闲地吃草、漫步,时不时抬头张望,发出几声悠闲的叫唤;牧马人骑着骏马在草原上驰骋,扬起阵阵尘土,马蹄声与风声交织在一起,尽显高原草原的辽阔与奔放。到了秋冬时节,草场褪去绿色,换上金黄的外衣,远处的山峦被云雾环绕,若隐若现,别有一番韵味,此时来到韭菜坪,还能看到牧民们打草、晒草的忙碌场景,感受高原牧民的生活气息。韭菜坪附近还有一处九宫钟乳洞,洞内钟乳石形态万千,有的如宫殿楼阁,飞檐翘角;有的如珍奇异兽,栩栩如生;洞内温度常年保持在15℃左右,即便在炎热的夏季,进入洞内也会感到阵阵清凉,是避暑纳凉的好去处,洞内还设有灯光照明,让游客能更清晰地欣赏钟乳石的美景。赫章的樱桃也是当地的特色产品,每到成熟季节,一串串鲜红的樱桃挂满枝头,晶莹剔透,让人垂涎欲滴,采摘下来品尝,酸甜可口,回味无穷,这些樱桃不仅在国内畅销,还“输入世界几大洲”,成为“粒粒珍珠华夏宝”,为赫章赢得了美誉。
威宁草海则是毕节自然景观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有着“高原明珠”的美称,“乌蒙风光此处倾”便是对它最好的赞誉。草海是一个天然的高原淡水湖泊,水域面积达45平方公里,周边是广阔的沼泽湿地,生态环境优越,是众多鸟类的栖息地。每年冬季,成千上万只候鸟从北方飞来这里越冬,其中包括黑颈鹤、白头鹤、灰鹤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它们或在湖面嬉戏,拍打翅膀激起层层涟漪;或在岸边觅食,低头啄食水中的鱼虾;或在晴空翱翔,形成一道道优美的弧线,群鸟齐飞时,翅膀拍打的声音与鸣叫声响成一片,场面十分壮观,吸引了众多摄影爱好者前来拍摄。夏季的草海则是另一番景象,湖面上长满了水生植物,如芦苇、水草等,微风拂过,芦苇荡随风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荡舟湖上,穿梭在芦苇荡中,听着水鸟的鸣叫,看着鱼星在湖面点缀,烟波浩渺间,尽显高原湖泊的静谧与灵动。当地的渔民还会划着独木舟,唱着悠扬的渔歌,撒网捕鱼,渔网收起时,鲜活的鱼儿在网中跳跃,那份悠闲自在,让人仿佛走进了一幅田园诗画中,忍不住想要融入这份宁静与美好。
在这份自然之美背后,更沉淀着毕节厚重的历史底蕴,每一处历史遗迹都如同一本厚重的史书,记录着毕节过往的岁月沧桑,等待着人们去翻阅、去解读。诗中所及,处处是历史的印记:黔西水西古城,是古代水西彝族土司政权的所在地,有着悠久的历史,这里曾是水西彝族文化的中心,见证了水西土司的兴衰荣辱。古城内,七层宝塔直入天宇,塔身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龙纹、凤纹、花卉纹等,虽历经数百年风雨侵蚀,部分图案已有些模糊,但仍能看出当年的精湛工艺,宝塔依然挺拔矗立,仿佛在诉说着当年的辉煌;尚书牌坊尽显雄威,牌坊上刻有“尚书”二字,字体苍劲有力,透着一股威严之气,牌坊两侧雕刻着人物、山水图案,人物神态各异,山水意境悠远,工艺精湛,是古代建筑艺术的珍品,不少游客会在牌坊前驻足,拍照留念,感受历史的厚重;水西女杰奢节墓静静矗立在古城一角,奢节是元代水西彝族土司的妻子,她曾率领民众反抗元朝的压迫,展现出非凡的勇气与智慧,是当地百姓心中的英雄,墓前的石碑上刻着她的生平事迹,字迹清晰,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缅怀这位巾帼英雄,聆听她的传奇故事,诉说着古老部族的辉煌与沧桑。
织金城内,历史的痕迹同样随处可见,每一处都承载着织金的过往,让人感受到这座古城的文化底蕴。西山早雪、凤岭朝宗、墨峰耸秀是织金著名的三大景致,每一处都有着动人的传说与文人墨客的题刻。西山早雪,每到冬季,西山山顶率先积雪,远远望去,白茫茫一片,宛如一幅水墨画,不少文人曾在此题诗作画,赞美这一美景;凤岭朝宗,山岭蜿蜒起伏,形似凤凰展翅,朝向县城方向,仿佛在守护着这座古城,当地百姓认为这是吉祥的象征,每年都会有不少人来此祈福;墨峰耸秀,山峰挺拔秀丽,山上植被茂密,四季常青,如同一支毛笔矗立在天地间,与周边的景致相得益彰。在这些景致周边,还分布着恐龙洞的万年遗址与东山寺的亭台楼阁,恐龙洞曾出土过恐龙化石,这些化石见证了亿万年前这里的生态环境,让人们对远古时代的织金充满了想象;东山寺始建于清代,寺内建筑错落有致,雕梁画栋,古色古香,寺内保存着许多古代碑刻与佛像,碑刻上记录着寺庙的历史变迁与文人的题咏,佛像造型庄严,工艺精湛,是研究清代宗教文化与建筑艺术的重要遗迹,每到初一、十五,都会有香客前来烧香祈福,香火旺盛,这些都见证着织金岁月的变迁,让古城更具韵味。
大方的奢香墓,更是毕节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埋葬了六百年的故事至今仍被人们传颂,成为毕节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奢香是明代贵州宣慰使霭翠的妻子,霭翠去世后,奢香代夫执政,她“为护大局能忍辱”,面对明朝官员马烨的欺压,没有选择武力反抗,而是以大局为重,前往京城向朱元璋告状,最终得到朱元璋的支持,惩治了马烨,维护了贵州的稳定。她还“联通天外修九驿”,组织民众修建了从贵州到四川、云南的九条驿道,这些驿道不仅方便了人员往来,还促进了贵州与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其英名“传遍宇甸中”。如今,奢香墓位于大方县城北的奢香公园内,墓冢呈圆形,用青石砌成,庄严肃穆,墓前立有奢香夫人的雕像,雕像中的奢香夫人身着彝族盛装,神情庄重,目光坚定,仿佛在注视着这片她曾守护过的土地。墓园内还有奢香博物馆,馆内陈列着奢香夫人的生平事迹、文物古迹等,通过图片、文字、实物等多种形式,让游客更深入地了解这位明代女杰的传奇人生。在大方,除了奢香墓,红二六军司令部遗址与将军山战斗旧址也承载着重要的历史记忆,这里曾是红军长征途中的重要活动地点,红军将士在这里开展革命斗争,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夏羲烈士便是在战斗中牺牲,他的忠魂“激励乌蒙人”,如今,这些遗址被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有众多游客前来参观,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感受革命精神的伟大力量。
赫章可乐的汉墓群与新石器遗址,更是将毕节的历史追溯到了更遥远的年代,让人们对毕节的古代文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可乐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出土了大量的汉代文物,如青铜器、陶器、铁器等,这些文物造型精美,工艺精湛,青铜器上的纹饰繁复精美,陶器的造型古朴典雅,铁器则展现了当时的冶炼技术水平,它们反映了汉代可乐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史册追叙古夜郎,文物琳琅汉时邦”,据专家考证,可乐地区可能是古夜郎国的重要遗址之一,这一发现让人们对古夜郎国的神秘面纱有了更多的期待与探索欲望,不少考古爱好者慕名前来,想要探寻古夜郎国的奥秘。新石器遗址则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陶器,石器制作精细,有石斧、石刀、石铲等,陶器则多为实用器皿,这些文物见证了毕节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繁衍,让人不禁感叹水西历史的悠久与厚重。大屯土司庄园位于毕节市七星关区大屯乡,是清代彝族土司余象仪的庄园,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庄园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彝族、汉族的建筑特色,园内有大堂、二堂、三堂、花园、祠堂等建筑,布局严谨,雕梁画栋,精美绝伦,大堂内的梁柱雕刻着精美的图案,花园内的假山、池塘、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尽显贵族庄园的气派。民国文人余达父是余象仪的后裔,他曾在庄园内居住,并留下了许多诗文,这些诗文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还记录了当时彝族的生活习俗、文化传统等,诉说着夷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研究彝族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更令人动容的,是诗中流淌的人文精神——对家国的热爱、对英雄的崇敬、对生活的热忱,这种精神融入了毕节人的血脉,代代相传,成为毕节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在鸭池河畔,“红军强渡英雄气”被刻入纪功碑,当年红军长征途中,曾在这里强渡鸭池河,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封锁,为红军北上抗日奠定了基础,这一壮举展现了红军将士的英勇无畏与革命豪情。纪功碑上刻着红军强渡鸭池河的事迹,文字简洁有力,“当年英气状乾坤”的豪情,让后人在观碑时心生敬畏,仿佛能看到当年红军将士冒着枪林弹雨,奋勇渡河的壮烈场景,心中涌起对革命先烈的无限崇敬。英雄桥上,镌刻着当地英雄的事迹,他们“为救国民出水火”,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挺身而出,用生命守护着这片土地,其英雄气概“贯长虹”,每当人们走过英雄桥,回忆往昔不禁“泪雨倾”,心中涌起对英雄的崇敬之情,这份情感也激励着后人要学习英雄精神,为国家与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哲庄田坝的战斗址,是红军与国民党军队战斗的地方,红军将士在这里“浩气凌云竖功勋”,许多战士牺牲在这里,他们的鲜血染红了这片土地,也让“杜鹃血水染茶园”的故事代代相传,如今,哲庄田坝已成为红色旅游景区,人们在这里缅怀革命先烈,感受红军精神的伟大,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而诗中对当下毕节发展的描绘,更显生机与活力,毕节人民在守护自然与历史的同时,也以积极向上的姿态,书写着新时代的篇章,展现出毕节蓬勃发展的新面貌。黔西电站“群起中”,一座座水电站矗立在河流之上,大坝雄伟壮观,水流从大坝倾泻而下,形成美丽的瀑布,这些水电站不仅为毕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电力,保障了工业生产与居民生活用电,还形成了独特的水利景观,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感受现代工程的魅力;洪家渡口筑坝工人“激情在”,他们不畏艰辛,日夜奋战在筑坝一线,克服了恶劣的自然环境与施工难题,“提前完工报国公”,用自己的汗水为毕节的水利事业贡献力量,他们的敬业精神与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学习。随着时代的发展,毕节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撒县建市的蓝图正在绘就,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万人广场春意满”,每到节假日,广场上便挤满了人群,人们或跳舞、或唱歌、或散步,孩子们在广场上嬉戏打闹,老人们坐在长椅上聊天晒太阳,一派热闹祥和的景象,展现出毕节人民幸福美满的生活;“基础建设搞得快”,高速公路、铁路纵横交错,将毕节与外界紧密连接起来,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与货物的运输,促进了毕节与周边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毕节人民还充分挖掘本地的特色资源,将自然禀赋与文化底蕴转化为发展动能,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在农业领域,毕节依托独特的高原气候,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除了赫章樱桃,威宁苹果、大方天麻、纳雍玛瑙红樱桃等特色农产品也声名远扬。威宁苹果种植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带,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结出的苹果果肉细腻、甜度高,不仅畅销国内,还通过电商平台远销东南亚;大方天麻凭借优质的品质,被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当地建立了标准化种植基地,从育种、种植到加工形成完整产业链,开发出天麻粉、天麻片、天麻酒等多种产品,带动了周边群众增收致富。每到农产品成熟季节,毕节都会举办各类采摘节、农产品展销会,吸引游客前来体验农耕乐趣,购买特色产品,形成了“农业+旅游”的融合发展模式,让农民在守护土地的同时,收获了实实在在的效益。
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毕节人民更是不遗余力,让古老的民族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毕节是多民族聚居地,彝族、苗族、回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在这里世代居住,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毕节各地建立了民族文化博物馆、非遗传承基地,邀请民间艺人担任老师,向年轻人传授彝族漆器、苗族银饰、布依族蜡染等传统工艺。在彝族年、苗族跳花节等传统节日期间,各族群众会穿上传统服饰,举办盛大的庆祝活动,彝族的达体舞、苗族的飞歌、布依族的八音坐唱等民俗表演轮番上演,不仅让本地群众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与,感受浓郁的民族风情。同时,毕节还积极推动民族文化与现代艺术融合,邀请专业的艺术团队对传统民俗进行创新编排,将彝族的《阿诗且》、苗族的《踩堂舞》等搬上更大的舞台,在全国性的文化展演中屡获好评,让毕节的民族文化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在生态保护方面,毕节人民始终秉持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用实际行动守护着这片美丽的土地。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毕节一直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实施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石漠化治理等一系列生态工程。经过多年的努力,毕节的森林覆盖率大幅提升,曾经的石漠化荒地变成了郁郁葱葱的林地,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草海湿地作为重要的生态保护区,当地政府建立了完善的保护机制,加强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监测与管理,严禁非法捕捞、排污等破坏生态的行为,为鸟类营造了良好的栖息环境。同时,毕节还积极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在城市建设中推广新能源汽车、太阳能路灯等环保设施,在农村开展垃圾分类、污水治理等工作,让生态保护的理念深入人心,成为每一位毕节人民的自觉行动。
不仅如此,毕节人民还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不断努力,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在教育方面,毕节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新建、改扩建了一批中小学和幼儿园,改善办学条件,吸引优秀教师前来任教,努力提升教育质量,让更多的孩子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走出大山,实现自己的梦想。在医疗方面,毕节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推进分级诊疗制度,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的医疗服务,有效缓解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在养老方面,毕节积极发展养老事业,建设了一批养老院、日间照料中心,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护理、文化娱乐等服务,让老年人能够安享晚年。
毕节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在这片土地上书写着一个又一个精彩的故事,他们不仅守护着毕节的自然之美、历史之厚,更创造着毕节的未来之兴。从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增收,到传承创新民族文化;从坚守生态保护筑牢屏障,到改善民生提升幸福感,每一项努力都彰显着毕节人民的勤劳、勇敢与智慧,也让《毕节地区风景旅游颂》中描绘的美好图景,在现实中不断变为生动的现实。相信在毕节人民的共同奋斗下,这座充满魅力的城市,必将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吸引更多人走进毕节、了解毕节、爱上毕节,让毕节的故事被更多人知晓,让毕节的魅力传遍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