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畅雪
今年5—7月,五台山景区日均接待游客达2.89万人次。这个数字背后,是该景区致力于让景区“老招牌”焕发新活力的破局之举。
近年来,五台山景区聚焦游客关心的问题,持续深化景区环境治理,优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在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的同时,通过业态融合、场景创新、数字赋能,实现旅游综合体的升级迭代,推动传统文化和旅游“流量”实现“双向奔赴”。
“打卡自由”,
创设年轻化消费场景
“这张照片是在哪家民宿拍摄的?”“这家小院风景很好。”……9月11日,在五台山“一盏明灯”民宿,经营者郑爱华向记者分享游客在网络上的点评留言。“今年7月以来,我们接待了十几位专程来‘打卡’的游客,不少‘打卡’点位我们都没发现。”
特色美食、可爱萌宠、特调咖啡、小院茶座……来五台山游玩一趟,微信朋友圈必须凑出无数个“九宫格”。采访中,景区不少商家告诉记者,今年来五台山旅游的年轻游客,特别是40岁以下游客明显多了起来,他们有自己的新“玩法”:黛螺顶下的全素快餐必须来一份,南山寺《黑神话:悟空》取景地一定要看,登上东台顶必须和云海拍合影……五台山的“打卡自由”中,藏着年轻人微信朋友圈长期置顶的内容。
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迎合游客的新需求,景区从提升基础设施、保护自然生态、调整商家品类等多方面入手,创设了一系列“文旅+消费”的新场景。新启用的人行地下通道,两侧墙壁上装饰了多幅摄影作品,游客可以将其作为拍照“背景板”;麦当劳、瑞幸咖啡等年轻人喜爱的餐饮品牌店陆续开业,景区内的餐饮消费业态进一步丰富;以曹四姐沟民宿群为代表,五台山的民宿除了设计上融合绿植、星空顶、露台等“网红”元素外,还推出各类香囊、陶艺、拓片等手工体验活动,为广大“打卡”爱好者提供更多主动选择的空间。
从选择游客,到被游客选择,五台山正在通过创设年轻化的消费场景,让景区成为集风光、民宿、露营、餐饮、非遗等多重旅游体验于一体的旅游目的地。
文创助力,
构建长期主义文化IP
“五台山景区太大了,漂亮的古建筑一次看不完!我买了好多相关冰箱贴和钥匙扣,回去多看看就能记住了!”9月12日,在台怀镇护银沟村的五台山景区文创产品店,来自福建的游客黄先生购买了不少文创产品。
作为世界遗产的五台山,本身就是景区最大的IP。丰富的古建群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元素如何让游客“带得走”?五台山选择了“文旅+文创”:当可触摸、能带走的文创产品成为旅游消费新潮流,五台山这个“国际级”文化IP也实现了传播效应上的长期主义。
在文创店,记者看到展示区摆放的各类文创产品中,既有年轻人喜欢的毛绒玩偶、文化衫、饰品,也有中老年人偏爱的装饰画、茶具、日历、文房四宝。山西五台山文化创意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郝国伟告诉记者:“公司去年5月成立以来,针对不同年龄和不同性别的消费群体,共设计制作了400余款文创产品,其中销售较好的是携带方便、性价比较高的冰箱贴、钥匙扣、饰品等,月均线下销售额约2万元。”
郝国伟向记者展示了该公司新近推出的一款AR设计的冰箱贴,该产品以“塔院寺”为主要元素,使用手机扫描后,大白塔就会跃然出现在眼前。
记者了解到,今年5月以来,山西五台山文化创意产业有限公司已接到了来自各大品牌的合作订单,总签约额超过6000万元。
除了文化元素,五台山文创还与肯德基、良品铺子等年轻态消费品牌跨界合作,推出了檀香咖啡礼盒、坚果套装、联名洗发水等兼具历史文化价值和实用性的文创产品,同大众消费场景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管理赋能,
推动文旅产业迭代升级
近年来,五台山景区持续提升景区管理水平,从吃、住、游、购、行等方面入手,让科学管理渗透到景区运营的各方面,让游客从“来一趟就走”变成“留下来沉浸式体验”,推动文旅产业的迭代升级。
聚焦“住宿+文化+康养”融合发展,五台山景区持续推动民宿迈向规范化、特色化、集群化经营,通过常态化检查指导发现问题,建立快速投诉处理响应机制,推动行业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在给游客留下好印象的同时,让更多村民愿意留下来。记者了解到,当地村民在民宿打工,人均月收入可达3500元以上。
景区管理、服务水平的提升,离不开数字赋能。
在“五台山游客服务中心”微信小程序上,游客可以完成一站式购票、约车服务;打开“智慧五台山旅游”微信公众号,游客能提前了解各景点的相关信息。数字化、智慧化服务,为五台山景区业态融合提供了更多可能。
在景区公交站台,实时显示的线路信息,让游客告别了“盲等”。记者从山西晋旅运通公共交通有限公司了解到,该公司正在建设智慧公交数字化综合管控平台,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实现运营调度智能化,从而进一步提升公交运营效率,保障游客出行安全。
从新业态到新产品,再到新技术,五台山景区正以建设现代文旅综合体为目标,全面塑造文化IP,通过AI、大数据等技术赋能,推动消费场景创新。一场“文旅3.0”的革命正在五台山悄然兴起,全新演绎着这座老牌景区不息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