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曼谷的Thonglor到普吉岛的卡塔海滩,中式火锅、烧烤、奶茶、地方菜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然而,一个让许多食客大跌眼镜的现象是:这场中餐厅的“内卷”大战,并未带来预想中的“价格战”,反而卷出了远超国内的“天价”。一碗在国内卖30元的牛肉面,在泰国可能标价100元人民币以上。这背后的商业逻辑究竟是什么?
需求端暴增: 不仅仅是中国游客,更有大量长期旅居泰国的数字游民、留学生、以及为躲避国内内卷而移居的中产家庭。他们构成了稳定且消费能力强劲的客户基础,对中餐有着高频、刚性的需求。
“泰国4.0”与投资促进行动: 泰国政府鼓励外资进入,中餐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开店流程相对便捷,吸引了大量中国创业者前来“掘金”。
疫情后的报复性投资: 许多投资者看好东南亚市场复苏潜力,将餐饮业视为切入点和稳现金流的选择,导致资金和人员迅速涌入。
国内的“内卷”通常意味着降价,但泰国的中餐厅却“卷”向了完全不同的方向,最终推高了价格。
正宗口味,依赖进口, 为了做出地道的川味、湘味,许多核心食材(如特定的花椒、辣椒、火锅底料、粉面、调味品)必须从中国进口。这产生了高昂的国际物流费、关税和清关成本,最终均摊到每一碗菜里。 泰国的农产品丰富,但许多中国蔬菜(如莴笋、莲藕、豌豆尖等)在本地种植成本高或口味不同,无法满足追求“原汁原味”的顾客。
扎堆黄金地段,寸土寸金。新开的中餐厅为了吸引消费能力强的目标客户,纷纷选择入驻曼谷通罗(Thonglor)、伊卡迈(Ekkamai)、素坤逸(Sukhumvit)等日韩欧美 expat 和富裕本地人聚集的商圈。这些地方的租金水平直逼国内一线城市,甚至更高。
专业厨师的“海外溢价”。一家中餐厅的灵魂是厨师,愿意且有能力出海工作的优秀中餐厨师是稀缺资源,他们的薪资要求远高于泰国本地厨师水平。此外,为中方管理层办理工作签证也是一笔不菲的成本。同时新店为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不惜重金投入装修,打造极具设计感的用餐环境。同时,在TikTok、小红书、微信等社交媒体上进行精准营销推广,邀请网红打卡,这些营销成本最终也转嫁给了消费者。
中餐价格虽高,但生意却依然火爆。
庞大的expat(旅居外籍人士)群体有强大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对于长期生活在海外的中国人来说,一顿解乡愁的正宗中餐是“生活必需品”,而非“奢侈享受”,他们对价格的敏感度相对较低。
其次,游客的消费心态是“尝鲜”和“体验”。在异国他乡看到高评价的精致中餐厅,也愿意为之付费,并将其作为旅行中的一种特殊体验分享到社交媒体。 高端中餐厅也在重塑泰国本地人对中餐的认知,吸引着那些寻求新潮餐饮体验的年轻富裕的泰国人和其他国家游客。
这种“高端内卷”的模式并非没有隐忧。
当前模式严重依赖高消费人群。若未来旅居人群增长放缓或经济下行,市场容量将触顶。并非所有中餐厅都能盈利。随着入局者越来越多,市场必将经历一轮洗牌。那些缺乏特色、成本控制能力弱、仅靠营销的餐厅可能会被淘汰出局。未来,更可能会出现针对不同消费层级的中餐品牌,实现市场细分。
图片消息来源于网络
通心粉们,泛亚通有偿收稿哦!
手里有关于东南亚最新的视频、图片、小道消息可以发给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