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农历七月廿五日,是广州白云山郑仙诞,这是纪念秦代方士郑安期的诞辰,所以每年郑仙诞文化周期间,都会有不少游人登攀白云山去参加此一传统文化盛会。近日,笔者故地重游,前往白云山郑仙岩,观光之余,亦为纪念郑安期这位先贤。
白云山,是南粤名山之一,素有“羊城第一秀”、“天南第一峰”之美誉。古往今来,登临或歌颂白云山的名人不在少数,如杜审言、韩愈、苏轼、黄佐等等,他们都为丰富白云山文化底蕴作出了贡献。而最早涉足白云山并且使白云山声名远播、最终成为南粤名山的,就非郑安期莫属了。
郑安期,就是后世人尊称的郑仙,相传秦始皇时,其为避世乱,隐居于白云山上,悬壶济世,一次采寻九节菖蒲,不慎失足,驾鹤飞升;后来,人们纪念郑仙的恩德,遂将郑仙飞升之地命名为郑仙岩,每年农历七月廿五日,纷纷到山朝拜郑仙,祈求安康。这便是白云山郑仙岩、郑仙诞的由来了。
千百年来,人们每到白云山,必想念这位有德于民的先贤,尤其是文人墨客,在游览白云山后所赋诗词,多有涉及郑安期的。如明代叶春及《白云山楼中》诗云:“高坐楼中云作衣,夜来亲见郑安期。无情最是峰头鹤,不为游人住少时。”又清末丘逢甲《清明日游白云山》诗云:“披云来访郑安期,卓锡兼寻景泰师。名士无聊托仙佛,神州有泪混华夷。濛濛海色闻边角,莽莽春愁上酒旗。斜日下山谋一醉,红棉开遍越王祠。”
这天中午时分,笔者到达白云山南门。过了南门之后,便购票乘坐旅游观光车,一路直抵黄河石广场,下车之后,笔者先是到山顶广场,俯瞰羊城风光,然后再走向郑仙岩,沿途观看了“天南第一峰”牌坊、南海叶花溪墓表、“红尘不到”石刻,最后到达供奉郑仙像的云岩,参观了蒲泉、郑仙居,仿佛回到了历史现场、看到了郑仙在这里悬壶济世的情景。
这次是笔者多次到达白云山、亦是第三次在郑仙诞期间游览白云山了,多次的涉足,令笔者深深地爱上了这座山、爱上了山下这座城市。此正是:“由来小子爱羊城,更爱云山百粤情。每觅林间景泰老,还寻壑外安期生。光阴已变秦时月,香火无殊晋季声。踏遍层峦得仙化,置身瀛岛更无争。”